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脈

在中醫學中,「筋脈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其概念涵蓋了人體的筋、經絡、血脈及相關功能系統,並與氣血運行、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以下從不同層面詳細闡述「筋脈」的內涵及其在中醫理論中的應用。

1. 筋與筋脈的基礎概念

「筋脈」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其中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提到:「味過於辛,筋脈沮弛。」此處的「筋脈」主要指「筋」,即現代所稱的肌腱、韌帶及筋膜等軟組織。中醫認為,筋主司肢體運動,與肝臟關係密切,因「肝主筋」,肝血充足則筋得濡養,關節活動靈活;反之,肝血不足或外邪侵襲,可導致筋脈拘急或弛緩。

2. 筋脈作為經筋與血脈的統稱

「筋脈」亦可指「經筋」與「血脈」的合稱。《靈樞·經脈》提到:「筋脈和同,則血氣流行。」此處強調筋脈的協調功能,即經筋(十二經筋)與血脈(經絡中的氣血通道)共同維持人體的運動與營養輸布。經筋分佈於體表,聯綴四肢百骸,主司運動;血脈則運行氣血,濡養全身。二者相互為用,確保氣血暢通與肢體功能正常。

3. 筋脈與局部血絡的關係

在某些情況下,「筋脈」特指局部可見的「血絡」,即淺表的小血管網絡。《素問·痿論》提及「筋脈橫解」,描述氣血失調導致血絡擴張或瘀滯的病理現象。此類筋脈異常常見於氣滯血瘀或濕熱蘊結的病症,如靜脈曲張或皮下瘀斑,反映氣血運行受阻的狀態。

4. 筋脈與宗筋的功能

「筋脈」亦與「宗筋」相關,宗筋指聚於前陰的筋脈群,主司生殖與房室活動。《靈樞·五音五味》論及「筋脈懈惰」,描述宗筋功能衰退的表現,多因腎氣虧虛或過度勞損所致。中醫認為,宗筋的強健與腎精、肝血密切相關,其功能失常可能導致陽痿、早泄等症。

5. 筋脈的病理與調治

筋脈失調常見的病症包括:

  • 筋脈拘急:因風寒濕邪侵襲或肝血不足,導致筋脈攣縮,見於抽搐、痙攣等症。
  • 筋脈弛緩:氣血虧虛或濕熱浸淫,使筋脈無力,如痿證中的肢體萎弱。
  • 筋脈瘀阻:氣滯血瘀或痰濕阻絡,導致局部筋脈腫脹、疼痛,如痹證或跌打損傷。

調理筋脈需結合臟腑辨證,常用方法包括:

  • 養血柔筋:如當歸、白芍等藥物滋養肝血。
  • 活血通絡:如川芎、紅花等促進氣血運行。
  • 祛風除濕:如獨活、威靈仙等緩解外邪所致的筋脈痹阻。

總結

「筋脈」在中醫理論中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,既包含解剖意義上的筋與血管,也涉及功能上的氣血運行與運動協調。其健康與否直接影響肢體活動、氣血輸布及生殖功能,是臨床辨治筋傷、痿痹等病症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