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絡拘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絡拘強

定義與病機
筋絡拘強為中醫病狀名,指筋脈與絡脈攣急強直,導致肢體僵硬、活動受限。此症多因外邪侵襲、氣血失調,或肝腎虧虛,致使筋脈失養,絡脈氣血壅滯而成。《素問·六元正紀大論》提及:「民病血溢,筋絡拘強,關節不利,身重筋痿。」說明其與氣血逆亂、經絡受阻密切相關。

病因與證型

  1. 外邪客絡:風寒濕邪侵襲經絡,阻滯氣血運行。風邪善行數變,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三者合邪易致筋脈攣急。
  2. 肝血不足:肝主筋,藏血。若肝血虧虛,筋失濡養,則拘急強直,常見於久病體虛或失血過多者。
  3. 氣滯血瘀:情志不暢或外傷導致氣血瘀阻,經絡不通,表現為局部筋脈僵硬、疼痛拒按。
  4. 熱極生風:高熱或肝陽化風,灼傷陰液,筋脈失潤而拘急,多伴見抽搐、煩躁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筋脈緊繃,屈伸不利,甚則關節僵硬。
  • 局部或全身肌肉強直,可伴隨疼痛、麻木。
  • 嚴重者可見肢體痿弱不用,如《素問》所述「身重筋痿」。

相關典籍論述
除《內經》外,《傷寒論》提及「太陽病,發汗太多,因致痙」,指出津液耗傷可致筋脈失養而拘急;《醫宗金鑒》則強調「痹證日久,氣血凝滯,筋脈拘攣」,說明此症與痹證發展相關。

治法與用藥思路

  • 祛邪通絡:風寒濕為主者,選用獨活寄生湯加減;熱邪偏盛者,以羚角鉤藤湯清熱熄風。
  • 養血柔筋:肝血不足者,宜四物湯合芍藥甘草湯,滋陰緩急。
  • 活血化瘀:血瘀明顯者,取桃紅四物湯或身痛逐瘀湯,疏通經絡。
  • 滋補肝腎:久病及腎者,用虎潛丸或左歸丸填精養筋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中醫「筋絡拘強」近似於現代醫學之肌張力增高、肌腱炎或神經病變等症狀,然中醫重視整體辨證,強調氣血陰陽平衡對筋脈功能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