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筋攣,即筋瘛。指肢体筋脈攣急抽瘛。《靈樞.刺節真邪》認為系虛邪搏於筋所致。除感邪因素外,亦可由津血虧耗,筋脈失榮致病。多見於痹病、痙病、中風等病。
《張氏醫通.攣》:「《內經》言攣皆屬肝,肝主筋故也。有熱有寒,有虛有實。熱攣者,經所謂肝氣熱則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,六味丸加牛膝、當歸之類;因於濕,首如裹,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張,軟短為拘,弛張為痿,先(口畜)瓜蒂散,次與羌活勝濕湯;虛邪搏筋則筋急,五積散;血虛則筋急,增損四物湯;劇勞筋脈拘急疼痛少眠者,黃芪丸,更於暖室中近火按摩為佳;虛風襲於經脈,手足拘攣,屈伸短縮,腹痛,爪甲唇俱青,轉筋不思飲食,甚則舌卷囊縮,木瓜散;拘攣癱瘓,口目斜,骨節疼酸,行步不正者,舒筋三聖散,痹濕筋攣骨痛者,續斷丸;誤汗漏風,筋攣縮急,或方士用木鱉發汗;見風筋脈拘攣者,並宜桂枝湯加歸、附……」
參見筋急、痹、痙、中風等條。
筋攣的症狀
筋攣的症狀主要表現為肢体筋脈攣急抽瘛,可見於痹病、痙病、中風等病。
筋攣的病因
筋攣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:
- 虛邪搏於筋所致。
- 津血虧耗,筋脈失榮所致。
- 外感風寒濕邪,侵襲筋脈所致。
- 肝氣鬱結,肝主筋,肝氣鬱結,可導致筋脈失養,而發為筋攣。
- 脾虛濕盛,脾主四肢,脾虛則四肢失養,可導致筋攣。
- 腎虛,腎主骨,骨主筋,腎虛則骨失所養,筋失所附,可導致筋攣。
筋攣的診斷
筋攣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如肢体筋脈攣急抽瘛,可見於痹病、痙病、中風等病。
筋攣的治療
筋攣的治療主要以疏風散寒、活血通絡、補益肝腎、健脾利濕等法為主。
筋攣的預防
筋攣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- 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- 勞逸結合,避免過度勞累。
- 飲食清淡,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。
- 保持良好的心情,避免情緒波動。
- 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