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攣(亦稱「筋瘛」)為中醫證名,指肢體筋脈拘急攣縮、抽掣牽引之症,屬「筋病」範疇。其病機與肝關係密切,蓋《內經》云「肝主筋」,故筋攣多責之於肝經氣血失調,或外邪侵擾筋脈所致。
病因病機
- 虛邪客筋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指出,虛邪(泛指外來致病邪氣)搏結於筋,可致筋脈拘急。此類筋攣多伴隨痺病,因風寒濕邪阻滯經絡,氣血不通,筋失濡養而攣急。 - 津血虧虛
肝藏血而主筋,若陰血不足,或劇勞耗傷,筋脈失於濡潤,則發為攣急。如《張氏醫通》所言:「血虛則筋急」,常見於久病體虛或失血之人。 - 濕熱蘊結
濕熱之邪纏滯筋脈,可致「大筋軟短,小筋弛張」,軟短者為拘攣,弛張者為痿弱。此類證候多見於濕溫病或濕痺。 - 虛風內動
肝陰虧虛,內風煽動,筋脈受擾而攣急,甚則見「舌卷囊縮」等危候,屬肝風重證。
證型與治法
-
熱傷筋攣
- 證候:筋急拘攣,伴口乾煩熱,舌紅少津。
- 治法:清肝潤筋,方如六味地黃丸加牛膝、當歸,滋陰養血以緩筋急。
-
寒濕筋攣
- 證候:肢體拘緊,遇寒加重,首如裹,苔白膩。
- 治法:散寒祛濕,先以瓜蒂散吐濁,繼用羌活勝濕湯宣通經絡。
-
血虛筋攣
- 證候:筋脈拘急隱痛,面色蒼白,爪甲不榮。
- 治法:補血柔肝,方選增損四物湯,或黃芪丸補氣養筋,佐以按摩導引。
-
虛風襲絡
- 證候:手足拘攣難伸,腹痛唇青,甚則轉筋。
- 治法:熄風舒筋,如木瓜散祛風活絡,或桂枝湯加當歸、附子溫通筋脈。
-
痺證筋攣
- 證候:攣痛兼骨節酸楚,活動不利。
- 治法:通痺續筋,可用續斷丸或舒筋三聖散化濕通絡。
相關病證辨析
- 筋急:泛指筋脈拘緊,範圍較廣,而筋攣專指抽掣攣縮之狀。
- 痙病:以項背強直、角弓反張為主,筋攣為其局部表現。
- 中風:若兼半身筋攣,多屬肝風挾痰瘀阻絡。
筋攣一證,總以調肝為要,或清熱、或散寒、或補虛,需審因論治。古籍如《醫宗金鑒》更強調外治輔助,如「暖室近火按摩」,以助氣血流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