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瘤

病名
筋瘤為發於淺表筋脈之瘤腫,首見於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,又名「石瘤」。此病多因肝火亢盛、血燥筋攣,或久立負重,致氣血瘀滯,筋脈失養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火血燥:情志失調,怒動肝火,灼傷陰血,筋脈失濡,攣結成瘤。
  2. 勞損瘀阻:長期站立或負重過度,氣血運行不暢,脈道壅滯,青筋盤曲。

臨床表現
瘤體堅硬,色呈紫紅或暗青,表麵筋脈盤曲突起,狀如蚯蚓纏結,常見於下肢。輕者無明顯不適,重者可伴脹痛、乏力,遇勞加劇。

辨證論治
治則:清肝瀉火、養血柔筋,佐以活血通絡。
主方

  • 清肝蘆薈丸(《外科正宗》加減):以蘆薈、青黛清肝瀉火,當歸、生地滋陰養血,川芎、赤芍活血通絡。若氣滯明顯,可加香附、鬱金;血瘀甚者,酌加桃仁、紅花。

外治與其他療法

  1. 針灸:取穴血海、三陰交、太衝等,以疏肝調血、疏通經絡。
  2. 手術或放射治療:針對瘤體較大或症狀嚴重者,可配合現代醫學處置。

對應西醫疾病
此症相當於西醫之「淺表靜脈瘤」或「靜脈曲張」,然中醫治療著重整體調理,以疏導氣血為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