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瘤

筋瘤為中醫病名,屬外科病症之一,多因氣血運行不暢、筋脈失養,或外邪侵襲,導致筋脈攣結而成。其病機與肝主筋、脾主肌肉的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臨床表現主要為筋脈迂曲、腫脹,甚則結塊突起,常見於下肢表淺靜脈,類似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靜脈曲張」或「靜脈瘤」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肝血不足,筋脈失養
    肝藏血而主筋,若肝血虧虛,筋脈不得濡養,則易攣急結聚,久而成瘤。
  2. 氣滯血瘀
    情志不暢、久站久行,或外傷等因素,導致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瘀血積於筋脈,形成筋瘤。
  3. 濕熱下注
    飲食不節,脾胃運化失常,濕熱內生,流注下肢,阻滯筋脈,氣血壅塞,發為筋瘤。
  4. 寒邪凝滯
    寒性收引,若寒邪客於筋脈,血脈凝滯,筋絡拘攣,亦可誘發此症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筋脈迂曲擴張,狀如蚯蚓,色青紫,多見於下肢。
  • 局部腫脹、沉重感,久站或勞累後加重。
  • 嚴重者可伴疼痛、瘙癢,甚則潰瘍難愈。

典籍記載

  • 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
    「筋屈不得伸,邪氣居其間而不反,發於筋溜。」指出筋瘤因邪氣留滯筋脈,導致筋攣不伸而成。
  • 《針灸甲乙經》
    將「筋溜」正名為「筋瘤」,進一步明確其病名與病機。

辨證論治

中醫治療筋瘤以調和氣血、疏通經絡為原則,根據證型不同,治法各異:

  1. 肝血不足證
    • 治則:養血柔肝,舒筋活絡。
    • 方藥:當歸補血湯合芍藥甘草湯加減。
  2. 氣滯血瘀證
    • 治則:行氣活血,化瘀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血府逐瘀湯或桃紅四物湯加減。
  3. 濕熱下注證
    • 治則:清熱利濕,和營通絡。
    • 方藥:四妙丸合萆薢滲濕湯加減。
  4. 寒凝血瘀證
    • 治則:溫經散寒,活血通脈。
    • 方藥:當歸四逆湯加減。

外治法

  • 針灸:取穴以足太陰脾經、足厥陰肝經為主,如三陰交、血海、太衝等,配合局部阿是穴,以疏通經氣。
  • 放血療法:於瘀絡明顯處點刺放血,以泄瘀滯。
  • 熏洗法:以活血化瘀藥材煎湯外洗,如桂枝、紅花、艾葉等,以改善局部氣血循環。

與現代醫學對應

筋瘤相當於現代醫學的「靜脈曲張」,因靜脈瓣膜功能不全,血液回流受阻,導致靜脈擴張、迂曲。中醫從整體調理入手,強調改善氣血運行,與西醫局部治療相輔相成。

筋瘤之成因複雜,臨床須辨明虛實寒熱,對證施治,方能收效。歷代醫家對此積累豐富經驗,至今仍為中醫外科重要研究課題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