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癧
病證名,屬瘰癧之一類,首載於《外科正宗》卷二。此症多因情志失調所致,如憂思鬱結、七情過極,或暴怒傷肝,導致肝氣鬱滯,氣血凝結於筋脈之間。其病機與肝經循行密切相關,蓋肝主筋,情志不遂則肝失疏泄,氣滯痰凝,結聚成核。
臨床表現:
筋癧好發於頸側,結核沿筋脈分布,質地堅硬,大小不一,或單發,或串生如珠。患者常伴隨寒熱往來,症狀每因勞倦、情緒波動(如惱怒)而加重。若久病不癒,可耗傷氣血,轉為虛證,見形體消瘦、乏力等症。
證型與治法:
-
肝鬱痰結證:
- 主證:結核質硬,觸之疼痛,伴胸脅脹悶、口苦咽乾。
- 治法:清肝解鬱、化痰散結。
- 方藥:柴胡清肝湯加減,常用柴胡、黃芩疏肝清熱,夏枯草、浙貝母化痰散結,佐以當歸、白芍養血柔肝。
-
氣血兩虛證:
- 主證:結核遷延不消,面色萎黃,神疲乏力。
- 治法:益氣養血、托毒散結。
- 方藥:益氣養榮湯為主,如黃耆、黨參補益脾肺,川芎、熟地養血活血,配合香附、陳皮理氣化痰。
外治法:
可配合局部貼敷消散膏藥,如陽和解凝膏,或針灸取穴肝俞、太衝以疏肝理氣,豐隆、足三里化痰通絡。
相關理論延伸:
中醫認為,筋癧與「痰核」「瘰癧」同屬陰疽範疇,其形成與肝、脾功能失調相關。肝鬱則氣滯,脾虛則生濕,濕聚成痰,痰氣互結,遂發為核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指出,此症「久而不消,必成漏巖」,強調早期調理情志與氣血之重要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