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枯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枯
病證名,指因血虛失養,導致筋脈失於濡潤,肢節活動受限且動則疼痛的病證。此概念首見於元代朱震亨(丹溪)所著《丹溪心法·中風》,書中明言:「筋枯者,舉動則痛,是無血不能滋養其筋。」其病機核心在於陰血虧虛,致使筋脈失去濡養,日久則枯槁僵硬,功能受損。
病因病機
- 血虛失榮:肝藏血而主筋,若久病耗血、失血過多,或脾胃虛弱致生化不足,肝血虧虛則筋失所養,漸成枯槁之態。
- 精虧髓減:腎藏精而生髓,精髓不足則肝腎同虧,筋骨失其根本滋養,尤見於年老體衰或慢性虛損患者。
- 瘀血阻絡:中風後遺癥或久病入絡者,瘀血內停,阻礙氣血運行,加重筋脈失濡,形成虛中夾瘀之證。
臨床表現
- 肢體關節活動不利,屈伸時疼痛加劇。
- 肌肉瘦削,觸之乾澀,甚則筋脈拘急或萎弱不用。
- 可伴面色無華、頭暈目眩、舌淡少津、脈細澀等血虛之象。
辨證分型
- 肝血虛型:以肢體麻木、爪甲不榮為主,兼見月經量少、失眠多夢。
- 肝腎陰虛型:腰膝酸軟、耳鳴健忘,筋枯兼見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。
- 氣滯血瘀型:疼痛固定如刺,夜間尤甚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。
中醫治法
- 養血柔筋:首重補肝血,方如四物湯加減,或配合阿膠、雞血藤等滋養筋脈。
- 滋補肝腎:肝腎同調者用一貫煎或左歸丸,填精益髓以潤筋。
- 活血通絡:瘀象明顯者佐以桃紅四物湯,或加地龍、全蠍等蟲類藥搜剔通絡。
此證多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(如癆瘵、長期出血)、中風後遺癥,或年高體弱、精血漸衰者,屬中醫「痿證」「痹證」範疇,需結合整體辨證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