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絕
定義與病因
筋絕為中醫古病證名,指因筋膜嚴重損傷或功能敗絕所引發的病證。其病因多與肝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因肝主筋,肝血不足或肝氣鬱滯,皆可導致筋膜失養,進而出現筋脈拘急、功能障礙等症狀。
經典論述
- 《靈樞·經脈》:
提出「足厥陰氣絕則筋絕」之說,足厥陰屬肝經,肝為筋之合,筋膜聚於陰器,並絡於舌本。若肝脈氣血無法濡養筋膜,則見「筋急」,表現為舌卷、唇青、陰囊緊縮等危候。此類症狀反映肝氣衰竭,筋脈失榮,屬重證。 - 《中藏經》:
進一步描述筋絕的全身性影響,如「魂驚虛恐」,指肝藏魂的功能受損,出現精神不安;「手足爪甲青」為肝血瘀滯之象;「呼罵不休」則屬肝風內動、神魂不守的表現。
病機與證候
- 肝與筋的關係:
肝主疏泄與藏血,其華在爪,開竅於目。筋賴肝血濡養,若肝血虧虛或熱極生風,可致筋膜乾枯、攣急,甚則「絕」而功能喪失。 - 典型症狀:
- 局部徵象:筋脈拘急(如舌體捲縮、陰器收引)、爪甲青紫。
- 全身表現:面色青黯、神魂不寧(驚恐譫妄)、肢體僵硬。
相關病證辨析
- 筋極:為筋病之極重者,多因勞傷或久病耗損肝血,與筋絕皆屬筋膜失養,但筋絕更強調「功能敗絕」之危象。
- 筋急:指筋脈拘攣不舒,可為筋絕的前期表現,若未及時調治,恐發展為筋絕。
理論延伸
後世醫家補充,筋絕除與肝相關外,亦涉及腎氣虧虛(因腎主骨生髓,髓不養筋)或外傷所致經絡斷絕。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提及:「筋急而絕,必因血枯氣涸」,強調氣血雙虧為內在基礎。
附:古籍摘要
- 《醫學綱目》:「肝絕則筋縮引卵,舌卷囊收。」
- 《證治準繩》:「爪甲青黑,筋絕之兆也。」
此證屬中醫急重症範疇,歷代文獻多列於「絕證」討論,提示其病機深重,需從肝腎、氣血根本調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