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解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解
病證名,屬中醫筋骨病範疇,臨床特徵為四肢關節鬆弛脫位,僅賴皮膜相連,喪失自主運動功能。此證首見於《奇證匯》,載其治法以「酒浸黃蘆」外敷或內服,取其通絡續筋之效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「肝主筋」,筋解多與肝血虧虛、經脈失養相關,或因外傷、風寒濕邪侵襲,導致筋脈弛縱不收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筋痿」之症,與筋解有相似病機,皆因「宗筋弛縱」而發。此外,氣血瘀滯、經絡阻滯亦可能使筋失所繫,關節脫離常位。
辨證要點
- 形證:關節脫臼狀,皮肉鬆軟相連,觸之無力,被動活動時可見異常擺動。
- 脈象舌診:常見細弱或弦澀之脈,舌質淡紫,苔薄白或膩,反映氣血不足或濕滯筋絡。
- 兼症:或伴肢體麻木、冷痛,甚則肌肉萎縮,日久不治恐成「痿躄」。
治法參考
- 內治:以養肝血、壯筋骨為主,方如「補肝湯」(《醫宗金鑑》)加減,或「虎潛丸」滋陰潛陽。若屬濕邪阻絡,可佐「獨活寄生湯」祛風除濕。
- 外治:除《奇證匯》所載酒浸黃蘆外,亦可選用「續斷膏」敷貼,或艾灸陽陵泉、懸鐘等筋會穴位,以溫通經氣。
- 導引:配合「五禽戲」中虎勢、鹿勢等動作,緩引筋脈,助氣血流通。
古籍溯源
《靈樞·經筋》論述十二經筋病候,提及「筋弛縱不收」與此證相關;明代《證治準繩》進一步區分「筋斷」「筋弛」之異,強調「續筋」需調氣血為本。
(註:本文所述治法為傳統中醫理論探討,具體應用須依臨床辨證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