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結

證名,指體表出現成串或散在性的結塊,屬中醫「筋病」範疇。此症與肝臟功能密切相關,因「肝主筋」,肝氣失於調達,氣血運行不暢,凝滯成結,發為筋結。《雜病源流犀燭·筋骨皮肉毛髮病源流》載:「肝之經脈不調,氣血失節,往往有筋結之患,不論骸體間,累累若胡桃塊狀是也。」

病因病機

  1.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,肝氣鬱結,疏泄失常,氣機阻滯,血行不暢,結聚成塊。
  2. 血瘀痰凝:氣滯日久,血脈瘀阻,或脾虛濕盛,痰濁內生,與瘀血互結,形成筋結。
  3. 外傷勞損:局部經筋受損,氣血瘀滯,久而成結。

臨床表現
筋結多見於四肢、肩背等筋肉豐厚處,觸之質硬,形如豆粒或胡桃,推之可移或固定不移,常伴局部痠脹、疼痛,或牽連周圍經絡,影響關節活動。

治法
調肝散結為大法,兼顧活血化瘀、化痰通絡:

  1. 內治
    • 疏肝理氣:方如柴胡疏肝散加減,適用於肝鬱氣滯者。
    • 活血化瘀:方如血府逐瘀湯,配合丹參、三棱等藥。
    • 化痰軟堅:佐以浙貝母、牡蠣等,痰瘀互結者可用海藻玉壺湯。
  2. 外治
    • 針灸:取阿是穴及肝經太衝、期門等穴,配合局部圍刺或火針。
    • 推拿:以揉、撥等手法鬆解筋結,促進氣血流通。

相關理論延伸
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肝者,罷極之本,其華在爪,其充在筋。」肝血充盈則筋脈柔韌,肝失濡養則筋急結聚。此外,十二經筋理論中,筋結亦與經絡循行相關,如足太陽經筋「結於臀」,此處筋結多見於久坐勞傷者。

此症需辨明虛實,實者多責之氣滯血瘀,虛者常見肝血不足或脾虛濕困,臨證當細審病機,隨證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