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緩
證名,指筋脈弛緩無力,難以隨意活動之病症。首見於《難經·十二難》,其云:「五藏氣已絕於內……筋緩不能自收持。」此證多因肝腎虧虛、肝經受風,或血熱燔灼筋脈所致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肌張力減退、神經損傷等症狀相類,常見於中風後遺症、痿證(如進行性肌營養不良)等疾病。
病因病機
- 肝腎虧虛:
《黃帝內經》言「肝主筋」、「腎主骨生髓」,肝藏血而腎藏精,肝腎精血不足則筋失濡養,弛緩不收。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指出:「筋緩之原,由肝腎內絕。」臨床可見肢體痿軟、腰膝酸軟等症。 - 肝經受風:
風邪侵襲肝經,擾動筋脈,導致筋絡弛縱。此類患者多伴見眩暈、肢體麻木或顫動,如中風後半身不遂之證。 - 血熱傷筋:
熱邪入血分,燔灼陰液,致使筋脈失潤而緩縱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提出「血熱」為筋緩之因,並以「五加皮散」清熱涼血、強筋通絡為治。
辨證與治療
- 肝腎陰虛型:
症見筋軟無力、腰膝酸軟、頭暈耳鳴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補肝腎、強筋壯骨,方用虎潛丸(《丹溪心法》)或左歸丸(《景岳全書》)。 - 風邪襲絡型:
症見肢體偏廢、口眼喎斜,或筋脈瞤動,苔薄白,脈弦。治宜祛風通絡,方選大秦艽湯(《醫學發明》)或天麻鉤藤飲(《雜病證治新義》)。 - 血熱筋弛型:
症見肢體痿軟、皮膚乾熱,或見斑疹,舌紅絳,脈數。治宜清熱涼血、舒筋活絡,方用五加皮散(《雜病源流犀燭》)合四物湯加減。
古籍論述
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經脈者,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,濡筋骨,利關節者也」,若氣血不暢,筋脈失養,則發為筋緩。《醫宗金鑒》亦載:「痿證皆因肺熱生,上焦病久及下成,筋緩骨軟難步履,治宜滋潤與清通。」強調熱邪與陰虛對筋脈之影響。
此證與「筋急」(筋脈拘急)相對,二者皆屬筋病,然一弛一緊,病機迥異,臨床需詳辨虛實寒熱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