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疳
筋疳,又稱肝疳,出自宋代錢乙所著之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為中醫疳證之一,屬五疳(肝疳、心疳、脾疳、肺疳、腎疳)中與肝系相關之病證。其病機多因小兒餵養不當、久病耗損,或情志失調,導致肝陰不足、肝血虧虛,進一步引動肝風或肝火,形成以筋脈失養為主要表現之疳疾。
病因病機
- 飲食不節:長期餵養失宜,脾胃受損,氣血生化不足,肝失所養。
- 久病傷陰:熱病或慢性疾病耗傷陰液,肝陰虧虛,虛風內動。
- 情志因素:小兒驚恐憂思過度,肝氣鬱結,化火傷陰。
臨床表現
- 筋脈失養:肢體拘急、抽搐、頸項強直,甚則角弓反張。
- 肝系症狀:目赤多淚、睛生白膜(角膜軟化)、爪甲枯脆。
- 全身疳證:形體消瘦、面色青黃、毛髮焦枯、腹大青筋。
- 兼證:若肝火偏亢,可見煩躁易怒、口苦咽乾;若肝風內動,則見驚惕顫抖。
辨證論治
中醫治療筋疳以柔肝養血、熄風清熱為主,兼顧健脾消疳,常用方劑如下:
- 柴胡清肝散(《醫宗金鑒》):疏肝清熱,適用於肝火偏盛者。
- 養肝丸(《證治準繩》):滋陰養血,柔肝熄風,主治肝陰不足之筋急。
- 肥兒丸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健脾消積,佐以清肝,用於疳積兼肝熱者。
古籍補充
《幼科發揮》提及:「肝疳者,筋急而爪青,目澀而淚出」,強調筋脈拘急與肝陰虧損之關聯;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則載:「肝疳之候,搖頭揉目,白膜遮睛」,進一步描述其典型症狀。
筋疳之辨治,需結合整體疳證調理,重視肝脾同調,標本兼顧,方能收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