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筋疳,出《小兒藥證直訣》。即肝疳。詳該條。

筋疳,即肝疳。肝主筋,肝病可累及筋脈,故稱筋疳。筋疳多見於小兒,以脾胃虛弱、肝氣不舒、筋脈失養為發病因素。臨床表現以肌肉疼痛、四肢無力、關節腫脹、皮膚粗糙、色素沉著等為特徵。

筋疳的病因病機

1.脾胃虛弱: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谷,生化氣血。脾胃虛弱,運化失常,可導致氣血不足,筋脈失養,而發為筋疳。

2.肝氣不舒:肝主疏泄,調暢氣機。肝氣不舒,氣機郁滯,可導致筋脈失於濡養,而發為筋疳。

3.外邪侵襲:外邪侵襲人體,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,筋脈失養,而發為筋疳。

筋疳的臨床表現

筋疳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
1.肌肉疼痛:是筋疳最常見的症狀,多見於四肢肌肉,疼痛呈持續性,可伴有酸脹感。

2.四肢無力:是筋疳的另一常見症狀,多見於雙下肢,患者行走困難,甚至不能行走。

3.關節腫脹:多見於膝關節、踝關節,關節腫脹可伴有疼痛、壓痛。

4.皮膚粗糙、色素沉著:多見於四肢,皮膚粗糙、色素沉著,可伴有瘙癢。

筋疳的診斷

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,結合病史、體格檢查,可以診斷為筋疳。

筋疳的治療

筋疳的治療以扶正祛邪、疏肝理氣、養血潤筋為原則。可選用以下中藥:

1.黨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:健脾益氣,化濕生津。

2.柴胡白芍、當歸、川芎:疏肝理氣,養血和營。

3.牛膝、杜仲、桑寄生、續斷:補肝腎、強筋骨。

4.生地、赤芍、丹參、白花蛇舌草:清熱涼血,活血化瘀。

筋疳的預防

1.注意飲食,飲食宜清淡、易消化,不宜吃辛辣、油膩、生冷的食物。

2.注意休息,保證充足的睡眠。

3.適當鍛鍊,增強體質。

4.避免外感風寒。

5.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