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翻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翻
筋翻為中醫傷科病證名,指因外力暴力或扭挫損傷,致使筋絡發生翻轉、移位或扭曲之症。此名首見於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,屬「傷筋」範疇,然其病機更強調筋絡結構的異常變位,與單純筋傷或筋斷有所不同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筋翻多因跌撲、撞擊、扭捩等外力作用,導致局部筋絡(包括肌腱、韌帶等軟組織)受損,氣血運行受阻,甚而筋絡脫離原位,形成「翻轉」之態。此症常見於關節周圍,如肩、肘、膝、踝等活動頻繁之處,因關節屈伸旋轉時,筋絡易受牽拉而錯位。《醫宗金鑑》提及:「筋翻者,筋之縱橫翻轉也」,即描述此類筋絡結構紊亂之象。
臨床表現
患者多見局部腫脹、疼痛劇烈,關節活動受限,或伴隨異常彈響感。觸診時或可覺筋絡走行方向異常,如筋結隆起或凹陷。若久未整治,氣血瘀滯日久,可致患處僵硬,甚而影響鄰近骨節,演變為慢性筋傷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筋翻首重「理筋歸位」,以手法復正為主。如《醫宗金鑑》所載「摸、接、端、提」等正骨手法,亦適用於筋翻之症,透過按揉、推拿、牽引等技法,使翻轉之筋復歸原位。輔以針灸通絡,或外敷活血化瘀藥膏(如七厘散、跌打萬花油),內服舒筋活絡湯劑(如舒筋活血湯),以行氣散瘀、柔筋止痛。
與相關證候鑑別
- 筋斷:筋絡斷裂,功能喪失,需接續修復。
- 筋走:筋絡移位而未翻轉,病位較淺。
- 筋萎:久病氣血虧虛,筋失濡養而痿弱,無外力致病因。
筋翻一症,體現中醫對筋絡動態平衡的重視,其治療不僅著眼於結構復位,更強調氣血調和,以恢復筋絡「柔則養」之生理特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