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筋斷,中醫名詞,即因外傷致使筋發生斷裂。見《醫宗金鑒》卷八十七。即傷筋。詳見該條。
筋斷是一種外傷性疾病,多因跌仆、扭傷、外力撞擊等原因造成,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、腫脹、功能障礙,嚴重者可出現肌肉萎縮、關節僵硬。
筋斷的診斷主要根據患者的病史、臨床表現和輔助檢查。
治療上以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,可用中藥內服、外敷,或針灸、推拿等治療。
預防筋斷,應注意避免外傷,加強體育鍛鍊,增強肌肉力量,提高身體的抗跌能力。
以下是《醫宗金鑒》卷八十七中關於筋斷的論述:
【筋斷】
筋斷者,因外傷致使筋發生斷裂。其證見於《金匱要略》卷十五“傷寒論”中“傷筋骨折,其痛不可忍者,以熱熨之,令汗出,隨汗出,痛止,乃止熨之”。又見於《外科正宗》卷三“筋斷”中“筋斷者,因跌仆、扭傷、外力撞擊等原因造成,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、腫脹、功能障礙,嚴重者可出現肌肉萎縮、關節僵硬”。
筋斷的治療,以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為主。可用中藥內服、外敷,或針灸、推拿等治療。
【方藥】
1.活血化瘀、消腫止痛:
①當歸、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紅花、牛膝、威靈仙、地龍、沒藥、乳香各10克,水煎服。
②三七粉、冰片各3克,共研細末,用麻油調成糊狀,外敷患處。
2.針灸、推拿:
可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,選擇合適的穴位進行針灸、推拿治療。
【預防】
筋斷的預防,應注意避免外傷,加強體育鍛鍊,增強肌肉力量,提高身體的抗跌能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