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斷
證名,指因外力損傷導致筋脈斷裂之病症,首見於《醫宗金鑑·正骨心法要旨》卷八十七,屬「傷筋」範疇。中醫理論中,「筋」泛指肌腱、韌帶、筋膜等軟組織,主司關節屈伸與肢體運動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肝主筋」,故筋傷常與肝血虧虛、氣滯血瘀相關。
病因病機
筋斷多由跌撲、扭挫、利器切割或外力牽拉所致,致使筋脈斷裂,局部氣血驟然瘀阻,經絡不通。《醫宗金鑑》載:「筋斷者,血脈不通,瘀結作痛。」其病機核心為「離經之血」停滯成瘀,阻礙氣血運行,進而影響肝藏血與濡養筋脈之功。
臨床表現
- 局部症狀:斷裂處劇痛、腫脹青紫,觸之堅硬,關節活動受限或異常鬆動。
- 功能障礙:若筋斷嚴重,肢體失其束骨之力,可見關節脫位或畸形。
- 全身影響:久病可現肝血不足之象,如眩暈、目澀、爪甲枯槁等。
中醫辨證分型
- 氣滯血瘀型:筋斷初期,腫痛明顯,皮色紫暗,舌質紫或有瘀斑。
- 肝腎虧虛型:久病未癒,筋脈失養,伴腰膝痠軟、耳鳴等虛象。
治療原則
以「續筋接骨、活血化瘀」為主,輔以調肝養血。
- 外治法:早期以手法復位固定,外敷活血膏藥(如七厘散);後期配合針灸(取阿是穴、陽陵泉等)通絡。
- 內治法:血瘀證用復元活血湯加減;肝腎不足者投補肝湯或壯筋養血湯。
古籍論述
《傷科補要》強調:「筋斷須急治,遲則筋縮難續。」《靈樞·經脈篇》亦云:「筋為剛,肉為牆。」說明筋脈斷裂需及時修復,以免痿廢不用。此證與現代醫學「肌腱斷裂」近似,然中醫更重整體調理,兼顧氣血肝腎,以促筋脈再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