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度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度
筋度為中醫診斷學中「五度」之一,出自《素問·方盛衰論》,與「脈度、臟度、肉度、俞度」並列,屬於古代醫家透過衡度測量以評估人體狀態的重要方法。其核心在於觀察與測量「經筋」的形態、功能及病理變化,進而判斷疾病所在與性質。
經筋與筋度的關係
中醫所論之「經筋」,與十二經脈相應,分屬手足三陰三陽,主司聯綴肢節、約束骨骼、維繫關節活動。《靈樞·經筋》詳述其循行分布,強調經筋「主束骨而利機關」,即主管肢體運動功能。當經筋受邪(如風寒濕熱)或勞損過度,可出現攣急、弛縱、結節或疼痛等表現,此時透過「筋度」診察,可辨別病位深淺與氣血盛衰。
筋度的診察內容
- 形態衡度:
醫者通過觸診,檢視經筋的粗細、硬度、彈性及有無結塊。例如:- 筋粗硬如弦,多屬寒凝或血瘀;
- 筋柔軟無力,常見於氣血虛弱或濕邪留滯。
-
功能評估:
觀察肢體屈伸、轉側是否順暢,判斷經筋是否「失用」。如《素問·痿論》提及「宗筋弛縱」,即指筋力痿弱之症。 - 與經脈、臟腑的關聯:
經筋雖不同於經脈,但與臟腑氣血密切相關。如肝主筋,肝血不足可致筋急;脾主肌肉,脾虛濕困則筋弛。故筋度診察需結合臟腑辨證。
筋度的臨床意義
古代醫家運用筋度,不僅用於診斷筋病(如痹證、痿證、轉筋),亦推論整體氣血狀態。例如:
- 筋急:多因寒客或肝陰虧虛,可見於痙病或痹證;
- 筋結:觸之如珠,提示氣滯血瘀,常見於勞損或風濕久病;
- 筋萎:肌肉瘦削、屈伸無力,多屬脾胃虛弱或精髓虧耗。
筋度與現代應用
現代中醫傷科、針灸科常沿用筋度概念,結合觸診與影像學,定位病變經筋(如足太陽經筋病見腰背僵直,足少陽經筋病見脅肋牽痛)。此外,針灸「阿是穴」或推拿「理筋手法」,均需以筋度為基礎,辨明病所而施治。
綜言之,筋度作為中醫傳統診法,體現「以形測氣」的思維,透過對經筋系統的細微觀察,為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