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瘛

筋瘛,又稱筋攣,為中醫證名之一,指筋脈拘急攣縮,屈伸不利之病症。此名首見於《雜病源流犀燭》,書中載:「故筋攣亦曰筋瘛。」明確指出筋瘛與筋攣實為同類病證,皆屬筋脈失養或受邪所致之拘急狀態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筋瘛之發病與肝、脾、腎三臟關係密切,蓋「肝主筋」、「脾主肌肉四肢」、「腎主骨生髓」,三者功能失調,皆可導致筋脈失養或氣血運行不暢,進而引發筋脈攣急。常見病因如下:

  1. 肝血不足:肝藏血,血虛則筋失所養,易見肢體麻木、屈伸不利,甚則攣急。
  2. 風邪侵襲:外感風寒濕熱之邪,阻滯經絡,氣血不通,如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云: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。」
  3. 陰虛內熱:熱極生風,或久病耗傷陰液,筋脈失潤,如溫病中常見熱盛動風之抽搐。
  4. 痰瘀阻絡:痰濕或瘀血內停,阻礙氣血運行,致使筋脈拘急,常見於中風後遺症或慢性痹證。

臨床表現

筋瘛以局部或全身筋脈拘急、屈伸困難為主要特徵,可伴隨以下症狀:

  • 肢體僵硬、屈伸不利,甚則角弓反張。
  • 肌肉顫動或抽搐,如《靈樞·經脈》所述:「經筋之病,寒則反折筋急。」
  • 或見關節腫痛,若兼濕邪,則重著難舉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筋瘛,首重辨證論治,依病因不同而施以相應治法:

  1. 養血柔肝:適用於肝血不足者,方如四物湯加鉤藤、木瓜。
  2. 祛風通絡:風邪客於經絡者,可用羌活勝濕湯小續命湯加減。
  3. 滋陰熄風:陰虛風動者,宜大定風珠羚角鉤藤湯
  4. 化痰逐瘀:痰瘀阻絡者,選方如身痛逐瘀湯二陳湯

此外,針灸療法亦常配合使用,取穴以陽陵泉(筋會)、太衝(肝經原穴)為主,佐以局部阿是穴,以舒筋活絡。

相關文獻

《黃帝內經》多處論及筋病,如《素問·痿論》言: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。」揭示筋脈與運動功能之關聯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以芍藥甘草湯治「腳攣急」,亦為緩解筋瘛之經典方劑。

綜上,筋瘛為中醫筋病之重要證候,其治療需結合臟腑氣血與外邪因素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