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弛縱緩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弛縱緩
病證名,指筋脈鬆弛無力、收縮功能減弱之證候。「弛」同「馳」,意為鬆懈、無力。《靈樞·經筋》云:「有熱則筋弛縱緩,不勝收,故僻。」此處指出,若經筋受熱邪侵擾,可致筋脈弛緩,失去正常收縮之力,甚而引發肢體偏斜、運動障礙等表現。
中醫病機分析
- 熱邪傷筋:熱性炎上,易耗氣傷津,導致筋脈失養。如外感熱邪或內生鬱火,燔灼肝經,肝主筋,熱盛則筋弛,表現為肢體軟弱、活動不利。
- 氣血虧虛:氣為血帥,血為氣母。若氣血不足,筋脈失於濡潤溫煦,則鬆弛無力。《黃帝內經》言「氣主呴之,血主濡之」,氣血兩虛者常見肌肉懈怠、肢體痿軟。
- 肝腎不足:肝藏血主筋,腎藏精主骨。肝腎虧虛時,精血不能滋養筋脈,可致筋骨痿弱,如《素問·痿論》所述「肝氣熱則膽泄口苦,筋膜乾,筋膜乾則筋急而攣」。
相關證候辨別
- 與「筋攣」對比:筋弛縱緩屬「鬆弛無力」,而筋攣為筋脈拘急收縮,二者病機相反,然皆可因熱邪或陰血虧損所致。
- 與「痿證」關聯:筋弛縱緩可為痿證初期表現,痿證多因五臟虛損,如肺熱葉焦、濕熱浸淫等,但痿證範圍更廣,常伴肌肉萎縮。
古籍論述補充
《類經》註解《靈樞》時提到:「筋屬肝,肝主風,風熱相搏,則筋弛縱。」說明風熱合邪亦為致病因素。另《醫宗金鑒》指出,小兒「五軟症」中之「手軟、足軟」與先天肝腎不足、筋骨失養相關,可見於筋弛縱緩之虛證。
治法探討
臨床需辨虛實:
- 實證(如熱邪熾盛):宜清熱涼血、疏肝通絡,方選羚角鉤藤湯加減。
- 虛證(如肝腎陰虛):當滋補肝腎、強筋壯骨,常用虎潛丸或左歸丸化裁。
此證涉及經筋、氣血及臟腑功能,需結合四診詳辨根本,方可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