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筋躄

筋躄為中醫病證名,指下肢筋脈弛緩或攣急,導致足部無法正常行走的病症。此名首見於《靈樞·熱病》,原文記載:「筋躄目浸,索筋於肝。」意指筋躄與肝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並伴隨眼部不適(目浸)。明代醫家張介賓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註解:「筋躄者,足不能行也。」明確指出其核心症狀為下肢運動障礙。

中醫病機與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「肝主筋」,肝血充盈則筋脈柔韌,關節活動靈活;若肝血虧虛或肝經濕熱蘊結,可致筋脈失養或拘急,引發筋躄。此外,與「陽明脈」亦有關聯,《素問·痿論》提出「治痿獨取陽明」,因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主潤宗筋,若陽明虛弱,氣血不達四肢,則筋脈痿弱不用。

病因與證型分型

  1. 肝血不足:肝藏血,血虛則筋失所養,症見下肢痿軟無力、肌肉萎縮,伴面色蒼白、頭暈目眩,舌淡脈細。
  2. 肝經濕熱:濕熱下注,阻滯經絡,症見足部腫脹灼熱、屈伸不利,兼口苦尿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3. 腎虛髓虧:腎主骨生髓,髓不養筋則下肢痿廢,多見於久病或年老體弱者,症見腰膝酸軟、耳鳴遺精。
  4. 瘀血阻絡:外傷或氣滯血瘀,經脈不通,症見局部刺痛、皮膚青紫,舌暗或有瘀斑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筋躄以調肝為本,兼顧脾胃與腎氣,根據證型選方:

  • 肝血虛:常用四物湯或補肝湯加減,以養血柔筋。
  • 肝經濕熱:選用龍膽瀉肝湯清熱利濕,佐以舒筋活絡藥如木瓜、牛膝。
  • 腎虛髓虧:以虎潛丸滋陰填精,強筋壯骨。
  • 瘀血阻絡:以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,配合地龍、雞血藤通絡。

針灸與外治法

針灸多取足三里、陽陵泉(筋會)、太衝(肝經原穴)等穴,調氣血、疏肝通絡;另可配合推拿或藥熨(如艾葉、桂枝煎湯外敷),以溫通經脈。

筋躄屬中醫「痿證」範疇,歷代醫家強調「辨證求因」,治療需結合整體調理,方能恢復筋脈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