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筋痹
語出《素問.痹論》,屬中醫痹證範疇,專指以筋脈受邪為主要病機的痹病。其特徵為筋脈拘急攣縮,關節屈伸不利,伴隨疼痛,甚則影響肢體活動。
病因病機
-
外邪侵襲:
- 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風邪善行數變,寒性收引凝滯,濕性黏滯重濁,三者侵襲筋脈,阻滯氣血,致筋失濡養而拘急。
- 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筋痹者,由血虛受風寒濕氣而成。」強調外邪與內虛相兼為病。
-
肝血不足:
- 肝主筋,藏血。若肝血虧虛,筋脈失於濡潤,則易見攣急、麻木;兼感外邪,更易發為筋痹。
-
經絡瘀阻:
- 氣滯血瘀或久病入絡,致筋脈氣血不通,不通則痛,發為頑痹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筋脈拘攣,關節疼痛,屈伸困難,遇寒加重。
- 兼症:或見局部腫脹、麻木,甚則肌肉萎縮(久病耗氣血)。
- 舌脈:舌質暗或有瘀斑,苔白膩;脈弦緊或沉細。
證型辨治
-
風寒濕痹阻證
- 特點:痛處遊走(風勝)、冷痛劇烈(寒勝)、重著腫脹(濕勝)。
- 治法:祛風散寒、除濕通絡。
- 方例:蠲痹湯(《醫學心悟》)加減,或烏頭湯(《金匱要略》)。
-
肝血不足證
- 特點:筋脈拘急伴頭暈目眩,面色無華。
- 治法:養血柔肝、舒筋活絡。
- 方例:四物湯合舒筋湯,酌加木瓜、白芍。
-
瘀血阻絡證
- 特點:痛如針刺,夜間尤甚,關節變形。
- 治法:活血化瘀、通絡止痛。
- 方例:身痛逐瘀湯(《醫林改錯》)加地龍、全蠍。
外治與針灸
- 針灸:取阿是穴及肝經、膀胱經穴位,如陽陵泉(筋會)、太衝、委中,配合溫針或艾灸。
- 推拿:以揉法、㨰法鬆解筋結,配合拔伸牽引以舒筋活絡。
古籍論述
- 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痹在於筋,則屈不伸」,指出筋痹與肝的密切關係。
- 《類證治裁》進一步闡述:「筋痹者,脈絡痙攣,當責之肝血虛而風邪乘之。」
筋痹之治,首重辨明虛實,外邪宜祛,內虛當補,兼以通絡為要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