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筋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筋痹,病名。

1.指筋膜受風寒濕邪所浸而致之痹證。《素問.四時刺逆從論》:「少陽有餘,病筋痹,脅滿。」《素問.長刺節論》:「病在筋,筋攣節痛,不可以行,名曰筋痹。」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:「《內經》曰:風寒濕三氣雜至,合而為痹。又曰:以春遇此者為筋痹。其狀拘急,屈而不伸是也。」治以疏筋養血結合祛邪法,方用羚羊角散、天麻湯等。

2.指肝痹。見秦景明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參見肝痹條。

3.指風痹。《證治匯補》:「筋痹即風痹也。游行不定,上下左右,隨其虛邪,與血氣相搏,聚於關節,或赤或腫,筋脈弛縱。」參見風痹條。

筋痹,是指由於風寒濕邪侵襲人體,導致筋膜失養,出現筋脈拘急、屈伸不利、疼痛等症狀的一種病證。

筋痹的病因病機,主要與風寒濕邪侵襲有關。風寒濕邪侵襲人體,會導致筋脈失養,出現筋脈拘急、屈伸不利、疼痛等症狀。

筋痹的臨床表現,主要有筋脈拘急、屈伸不利、疼痛等症狀。

筋痹的治療,以疏筋養血結合祛邪法為主。方用羚羊角散、天麻湯等。

筋痹的預防,主要包括以下幾點:

1.注意保暖,避免受寒。

2.注意飲食,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膩、辛辣等刺激性食物。

3.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。

4.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,避免情緒波動。

5.定期體檢,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。

如果出現筋痹的症狀,應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