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津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津液
津液為中醫生理學重要名詞,泛指人體內一切正常水液及其代謝產物,包含津與液兩大類。其生成、輸布與排泄,與臟腑氣化功能密切相關,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,亦具滋潤濡養、調節陰陽平衡之作用。
津與液的區別
雖統稱「津液」,然二者在性質、分布及功能上有所差異:
- 津:質地清稀,流動性強,主分布於體表、肌肉、孔竅等處,滋潤皮膚、溫養肌肉,並滲注血脈成為血液組成部分。《靈樞·決氣》云:「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。」如汗液、淚液、唾液等皆屬津之範疇。
- 液:質地稠厚,流動較緩,主灌注於骨節、臟腑、腦髓等深層組織,具濡養關節、補益腦髓、潤滑孔竅之功。如關節滑液、髓液等屬液之表現。
津液的生成與代謝
津液源於飲食水穀,經由脾胃運化而生成,其輸布與排泄依賴多臟腑協調:
- 脾胃:為「津液之源」,主運化水穀精微,上輸於肺。
- 肺:通調水道,宣發津液至體表,肅降津液下輸膀胱。
- 腎:主水液代謝,蒸騰氣化,分清泌濁,使清者復用,濁者化為尿液。
- 三焦:為「決瀆之官」,統籌水液運行通道。
- 膀胱:貯存並排泄代謝後之津液,《靈樞·靈蘭秘典論》稱:「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。」
津液與氣血的關係
津液與氣血相互化生、依存:
- 津血同源:津液入脈化血,《靈樞·決氣》指出:「營氣者,泌其津液,注之於脈,化以為血。」失血過多時,津液可滲入脈中補充血容量;反之,津液虧耗亦會影響血液充盈。
- 氣能生津:氣化作用推動津液生成與輸布;氣虛則津液不布,易生水濕停滯。
- 津能載氣:津液為氣之載體,津虧可致氣隨津脫,如大汗、吐瀉後出現氣短乏力。
津液失常的病機
- 津液不足:多因熱盛傷津、汗吐下過度,或久病陰虧,表現為口乾咽燥、皮膚乾枯、尿少便結等。
- 水濕停聚:因肺脾腎氣化失司,津液輸布障礙,形成水腫、痰飲、濕濁等病理產物。
津液學說貫穿中醫理論,臨床辨治如滋陰生津、利水滲濕等法,皆以調和津液代謝為核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