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津血同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津血同源
在中醫理論中,「津血同源」是描述人體津液與血液之間密切關係的重要概念。津與血皆由飲食水穀精微所化生,同屬人體陰液的一部分,二者在生理上相互轉化、相互滋養,共同維持體液的平衡與代謝;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,一方的虧損常導致另一方的不足。
津與血的生成與關係
- 來源相同
津液與血液均源自脾胃運化的水穀精微。《靈樞·決氣》提到:「營氣者,泌其津液,註之於脈,化以為血。」說明津液經由營氣的作用,注入脈中化生為血液。此外,《靈樞·癰疽》亦指出:「中焦出氣如露,上註溪谷而滲孫脈,津液和調,變化而赤為血。」進一步闡明中焦(脾胃)將水穀精微轉化為津液,再透過氣化作用滲入脈絡,最終化為血液。 - 相互轉化
津液與血液在生理狀態下可相互轉化。津液進入脈中,成為血液的組成部分;而血液中的水分亦可滲出脈外,化為津液以滋潤組織。這種動態平衡確保了人體體液的正常分布與代謝。
病理上的相互影響
- 津傷及血
若因大汗、大吐、大瀉或高熱等因素導致津液大量耗傷,常會進一步影響血液的生成與充盈,表現為心血虧虛的證候,如心悸氣短、脈細無力、面色蒼白、舌質淡等。 - 血虛及津
反之,失血過多或血虛患者,由於血液虧少,脈中津液不足,可能導致全身津液匱乏,出現口乾、皮膚乾燥等症狀。此時若再發汗,恐更傷津液,故《傷寒論》強調:「亡血家不可發汗。」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亦云:「故奪血者無汗,奪汗者無血。」即指出血虛者不宜發汗,汗出過多者亦需謹防血虛。
臨床意義
「津血同源」理論在中醫診療中具有重要指導價值。例如:
- 治療血虛證時,常配伍滋陰生津之品,如當歸、生地黃等,以助血液化生。
- 對於津液虧損者,則需顧護陰血,避免過用溫燥藥物,以防進一步耗血傷津。
此理論不僅體現中醫對人體物質代謝的整體觀,亦為臨床辨證論治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