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餐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餐泄(又稱迥風)為中醫病名,指飲食入腹後未能消化,完穀不化的泄瀉症狀。其病因病機多與風邪、濕邪侵襲,或脾陽虛衰、火不生土相關,導致水穀精微不得運化,清氣不升而直趨下焦。

病因病機

  1. 濕兼風邪:風邪犯胃,木氣克土,擾亂脾胃運化之機,濕邪困阻中焦,清陽不升。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指出:「餐泄者,水穀不化而完出,濕兼風也。」《張氏醫通》進一步闡釋,風邪幹胃,肝木乘脾,致「清氣在下」,形成泄瀉。
  2. 脾陽不足:脾胃虛寒,命門火衰(火不生土),無力腐熟水穀,如《醫略六書》所云:「餐泄,完穀不化,是火不生土也。」此類患者多伴隨畏寒、肢冷等陽虛之象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主症:大便稀溏,夾雜未消化食物殘渣,排便次數增多。
  • 兼症:若因風濕為患,可見腸鳴腹痛、矢氣頻作;若因脾腎陽虛,則多見晨泄(五更泄)、腹冷喜溫、神疲乏力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升陽除濕法:適用於風濕困脾、清陽不升者,方如升陽除濕湯(《張氏醫通》),以升提脾陽、化濕止瀉。
  2. 溫補脾腎法:針對火不生土之虛寒證,常用四神丸加減(如《醫略六書》提及加木香、訶子),以溫腎暖脾、固澀止瀉。

古籍考據

《史記》稱此症為「回風」,《張氏醫通》則辨其與「飧泄」相似,後世或有「餐泄」為「飧泄」傳寫之誤的觀點。然兩者臨床表現均以完穀不化為特徵,治法亦相通,可互參迥風飧泄條目。

補充辨析

  • 與飧泄異同:飧泄多強調肝脾不和或清氣下陷,而餐泄偏重風濕或陽虛致穀不化,然古籍混用情形常見。
  • 病位關聯:病機涉及脾胃、肝(風邪)、腎(命門火衰),治療需標本兼顧,如祛風勝濕、溫補脾腎並舉。

(按:本文依中醫典籍及理論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