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津脫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津脫

病證名,指人體津液急劇耗損,外洩不固的危重證候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決氣》,原文載:「津脫者,腠理開,汗大洩。」意指津液脫失的關鍵病機在於腠理疏泄失常,導致大汗淋漓,津氣隨汗外洩。明代醫家張景嶽進一步闡釋:「汗為陽津,汗出過甚則津脫陽亡」,強調津液與陽氣的互根關係,津脫常伴隨陽氣耗散,故中醫有「大汗亡陽」之說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感熱病:高熱燔灼,迫津外泄,如溫病過程中邪熱熾盛,耗氣傷津。
  2. 劇烈汗吐下:誤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等法過度,或大量失血,致津液驟脫。
  3. 陽虛不固:素體陽氣虛弱,衛外失職,腠理不密,津液外滲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大汗不止,汗質清稀如水,甚則汗出如油;伴隨口乾舌燥、皮膚鬆弛無彈性、目眶凹陷、小便短少。
  • 兼症:氣短乏力、四肢厥冷、脈微細欲絕(陽隨津脫之象)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氣脫:以氣息微弱、神昏為主,汗出未必劇烈,屬氣機渙散。
  • 血脫:見面色蒼白、唇甲淡白,多因失血所致,與津脫之汗泄有別。
  • 陰脫:多見於熱病後期,以舌紅乾裂、潮熱盜汗為特徵,屬陰精耗竭。

中醫治法

以「斂津固脫」為核心,急則治標:

  • 方藥
    • 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益氣生津,適用於氣津兩傷。
    • 獨參湯大補元氣,固攝津液,用於元陽欲脫。
    • 牡蠣散(牡蠣、黃耆、麻黃根)收斂止汗,針對腠理不固。
  • 針灸:選取關元、氣海、足三里等穴,艾灸以回陽固脫。

理論延伸

津脫與「津液代謝」密切相關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津血同源」,津液虧耗可進一步影響營血生成;而「津為氣之載體」,津脫必累及氣機,形成氣津兩傷或陽氣暴脫之候。後世溫病學派更發展出「存得一分津液,便有一分生機」的治療思想,凸顯津液在中醫辨治中的關鍵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