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津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津竅
津竅為中醫經絡理論中專指津液泌出的重要孔道,主要對應舌下兩處經穴——廉泉穴與玉英穴(或稱金津穴、玉液穴)。此二穴位於舌繫帶兩側,當舌捲曲時可見靜脈顯露處,左為金津,右為玉液,合稱「津竅」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津液之道
《靈樞·脹論》明確記載:「廉泉、玉英者,津液之道也。」意指此二穴為人體津液輸布之門戶。中醫認為,津液由飲食水穀化生,需透過三焦氣化而布散全身,而舌下津竅正是津液上承至口咽的關鍵通路,與唾液分泌、口腔潤澤密切相關。 - 經絡聯繫
廉泉穴屬任脈,位於頸前正中線,喉結上方;玉英穴(或玉液穴)則與任脈、腎經相繫。任脈總司陰經氣血,而腎經主水液代謝,故津竅功能受腎氣及脾胃運化影響。當腎陰不足或脾胃虛弱時,津竅泌液失常,可致口乾舌燥。 - 臨床意義
- 診斷作用:觀察舌下津竅的潤燥、靜脈色澤,可判斷體內津液盛衰與瘀滯情況。若舌下靜脈青紫怒張,多提示血瘀;津少乾枯則常見於陰虛內熱。
- 治療應用:針刺或點刺金津、玉液放血,傳統用於治療舌強不語、喉痹、消渴等症,具醒腦開竅、清熱生津之效。
與其他理論的關聯
- 五液學說:中醫將唾液歸為「五液」之一,由腎精所化,並受脾氣固攝。津竅泌液過多(如流涎)可能與脾腎不攝有關。
- 氣化功能: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充身澤毛,若霧露之溉」,津竅即為此「霧露」外顯之處,反映三焦氣化是否通暢。
津竅之論,體現中醫「整體觀」與「象思維」,通過外顯孔道窺測內在氣血津液之變,為診療提供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