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津氣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津氣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津氣」一詞具有雙重涵義,既可指「津液」本身,亦可為「津液與陽氣」的合稱,其概念與人體的生理、病理密切相關。

一、津氣即津液

「津氣」首義為「津液」,為人體正常水液的總稱,由飲食水穀精微所化生,分佈於全身,具有滋潤濡養的作用。津與液雖同屬水液,但性質略有差異:

  • :質地清稀,流動性大,主要佈散於肌膚、孔竅,能潤澤皮毛、充養血脈。
  • :質地較稠厚,流動性小,灌注於關節、臟腑、腦髓等處,起潤滑關節、滋養內臟之功。
    津液的生成、輸布與排泄,依賴於脾的運化、肺的宣降、腎的氣化,以及三焦的通調。若津液代謝失常,可出現津虧、痰飲、水腫等病變。

二、津氣為津液與陽氣之合稱

「津氣」亦可解作「津液」與「陽氣」的結合體,二者相互依存,共同維持生命活動:

  • 津液:屬陰,為陽氣的載體,能濡養形體,亦能化生血液。
  • 陽氣:屬陽,為津液輸布的動力,推動津液運行周身。

病理表現

當外感熱邪或內傷耗損時,可能導致「熱傷津氣」,即津液與陽氣同時受損,臨床可見:

  • 津傷:口乾咽燥、皮膚乾枯、尿少便結。
  • 氣耗:神疲乏力、氣息短促、脈象虛數。
    此類病機常見於溫病中期或久病虛損,治療需兼顧滋陰生津與益氣固本,如《溫病條辨》中的「生脈散」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,即為益氣斂津的代表方劑。

三、津氣與臟腑關係

  1. 脾為津氣之源:脾主運化,將水穀化為精微,上輸於肺以生成津液,並滋養周身陽氣。
  2. 肺主津氣之布:肺為水之上源,通過宣發肅降調節津液輸布,並與宗氣生成相關。
  3. 腎為津氣之根:腎陽蒸騰氣化,促進津液代謝;腎陰則為津液之根本,滋養五臟。

四、津氣學說的應用

中醫臨床重視津氣的平衡,如:

  • 津氣兩虛:常見於暑熱傷人或慢性消耗性疾病,治宜益氣生津。
  • 津停氣阻:痰飲、水腫等病證,需化痰利水兼以行氣。

綜言之,「津氣」體現了中醫「陰陽互根」的哲學思想,既是生理物質的統合,亦為病理變化的關鍵環節,於辨證論治中具有重要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