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金針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金針
金針為中醫眼科手術器械之一,主要用於撥治「圓翳內障」(即白內障)。其形制因歷代醫家流派不同而略有差異,但皆以精細工藝製成,材質多選用赤金,取其柔韌不易折斷之特性,且金性平和,不易與人體氣血相沖。
形制與材質
-
《目科正宗》所載金針
- 以赤金打造,全長約三寸,針身寸餘,粗細如鞋底針。
- 尖端極細,類似繡花針,便於精準操作。
- 針柄以慈竹製成,取其輕便且不易滑手之特性。
-
《審視瑤函》所載金針
- 針柄選用紫檀、花梨木或犀角,長約二寸八九分,粗細如弓弦。
- 柄兩端鑽孔深約三四分,嵌入赤金絲,金絲外露部分長約寸許,末端略尖但不至鋒利,以防損傷眼內組織。
- 固定金絲時,以生麵粉調和生漆黏合,確保穩固。
中醫理論與應用
金針撥障術屬中醫「外治法」範疇,其理論基礎源自「五輪學說」與「氣血經絡理論」。白內障在中醫稱為「圓翳內障」,多因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,或風火痰濕上擾清竅所致。金針作用在於撥開混濁之晶珠(即白內障),使光線得以透入,改善視物昏矇。
此術需嚴格遵循「八廓定位」與「針隨氣行」原則,施針時須避開血絡,以免引發出血或氣滯。傳統手法強調「輕、緩、準」,以金針尖端輕觸病竈,借巧勁撥離障翳,而非強行刺割,體現中醫「以柔克剛」的治療思想。
歷史淵源
金針療法最早見於唐代《外臺秘要》,至明清時期技術趨於成熟。《目科正宗》與《審視瑤函》均詳載其操作要訣,並強調「針貴圓活」,即施術者需指力綿柔,方能不傷血絡。清代醫家黃庭鏡更於《目經大成》中系統化金針八法,包括「審機」、「點睛」等步驟,奠定現代中醫眼科針撥術的基礎。
金針不僅是器械,亦承載中醫「天人相應」思想——其形制仿效自然(如竹柄應木性,金針應金性),透過五行生剋之理調和眼疾,展現傳統醫學「以器載道」的深層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