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金元四大家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金元四大家,指金元時期(公元1115-1368年)的劉完素、張從正、李杲、朱震亨等四位著名醫學家。金元四大家,代表了四個不同的學派。
劉完素認為疾病多因火熱而起,在治療上多運用寒涼藥物,固此稱之為寒涼派。張從正認為治病應著重驅邪,「邪去而正安。」在治療方面豐富和發展了汗、吐、下三法,世稱「攻下派。」李杲認為「人的胃氣為本」,在治療上長於溫補脾胃,因而稱之為「補土派」。朱震亨認為「陽常有餘、陰常不足」,善用「滋陰降火」的治則,世稱「養陰派。」
劉完素(1110-1180),字昉素,號素翁,山西太原人。金代著名醫學家,金元四大家之一。劉完素精通醫學,尤擅長內科,著有《素問集注》、《難經集注》、《傷寒論》、《金匱要略》、《黃帝內經太素》、《醫學入門》等醫學著作。
劉完素認為,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,各個臟腑相互依存,相互影響。他提出了「陰陽相生」、「陰陽相克」、「五行相生」、「五行相克」等學說,並將其應用於臨床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劉完素還提出了「四診合參」、「望聞問切」等診斷方法,對後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張從正(1156-1228),字仲景,號景和,山西太原人。金代著名醫學家,金元四大家之一。張從正精通醫學,尤擅長外科,著有《醫學啟源》、《張氏醫通》、《張氏醫統》、《張氏醫方》、《張氏醫說》等醫學著作。
張從正認為,治病應著重驅邪,使「邪去而正安」。他提出了「汗、吐、下」三法,並將其應用於臨床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張從正還提出了「辨證論治」的方法,對後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李杲(1180-1251),字東垣,號東垣老人,山西太原人。金代著名醫學家,金元四大家之一。李杲精通醫學,尤擅長內科,著有《內經辨惑》、《脾胃論》、《蘭室秘藏》、《東垣老人集》、《東垣老人醫方》等醫學著作。
李杲認為,人的胃氣為本,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,是氣血生化之源。他提出了「脾胃為後天之本」、「胃氣為生氣之源」等學說,並將其應用於臨床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李杲還提出了「補土派」的學說,對後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朱震亨(1281-1358),字叔本,號歙人,安徽歙縣人。元代著名醫學家,金元四大家之一。朱震亨精通醫學,尤擅長內科,著有《丹溪心法》、《丹溪醫案》、《丹溪筆錄》、《丹溪類證》、《丹溪方論》等醫學著作。
朱震亨認為,陽常有餘、陰常不足,因此在治療上善用「滋陰降火」的治則。他提出了「陽常有餘、陰常不足」的學說,並將其應用於臨床,取得了良好的效果。朱震亨還提出了「養陰派」的學說,對後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金元四大家,是中國醫學史上一個重要的學派,他們的學說對後世的醫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參考資料
- 《金元四大家醫學著作選》
- 《中國醫學史》 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