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金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金翳

金翳為中醫眼科病證名,屬內障眼病範疇,其特徵為眼內晶狀體或角膜呈現金黃色薄翳,視物昏蒙,甚則失明。此病名見載於清代眼科專著《眼科纂要》卷七:「目生金翳,內如金薄色,永不能治。」意指金翳一旦形成,治療難度極高,預後不良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金翳的形成與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密切相關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云:「五臟六腑之精氣,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。」若肝腎陰虛,精血不能上榮於目,則目失所養,日久可致晶體混濁,形成金翳。此外,風熱毒邪上攻、氣滯血瘀、痰濕凝結等因素,亦可能導致翳膜生成,使眼內呈現金黃色病變。

臨床表現

患者初起或覺視物模糊,眼前如有薄紗遮擋,隨病情進展,視力逐漸下降,嚴重者可致失明。眼科檢查可見眼內晶狀體或角膜呈現金黃色混濁,狀如金箔覆蓋,此即「金翳」之典型徵象。部分患者可能伴隨頭暈目眩、耳鳴腰酸等肝腎不足之證。

辨證論治

金翳的治療需根據具體證型施治,常見證型包括:

  1. 肝腎陰虛型:症見視物昏花、眼乾澀、頭暈耳鳴、腰膝酸軟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治宜滋補肝腎、明目退翳,可選用杞菊地黃丸加減。
  2. 氣滯血瘀型:症見視力驟降或緩降,眼內金翳明顯,舌暗或有瘀斑,脈澀。治宜活血化瘀、通絡明目,方選桃紅四物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。
  3. 痰濕阻絡型:症見視物如霧,眼瞼沉重,胸悶痰多,舌苔白膩,脈滑。治宜化痰除濕、通絡明目,可選溫膽湯合二陳湯加減。

古籍論述

除《眼科纂要》外,歷代醫家對金翳亦有相關論述。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翳膜之色,或白或黃,甚則如金,皆因臟腑失調,邪氣乘虛而入。」《證治準繩·眼科》則強調:「金翳之證,多屬肝腎兩虧,精血不能上承,治當滋養為先。」

金翳屬難治之症,古代醫家多認為其預後不佳,然現代中醫結合針灸、中藥熏眼等外治法,或可緩解症狀,延緩病情進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