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金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金瘍

金瘍為中醫病名,屬外科瘍症之一,其概念隨典籍記載而有所差異,主要可分為兩類:一為外傷所致之金創,二為眼科疾患之金疳。

一、外科金瘍(金創)

源於《周禮·天官》,瘍醫將瘍症分為「腫瘍、潰瘍、金瘍、折瘍」四類,其中「金瘍」即指金屬利器或外物所傷之創口,又稱「金創」。此類傷患多因刀劍、針刺等銳器損及皮肉筋脈,導致氣血瘀滯,甚則化膿潰爛。中醫認為,金創不僅傷及局部血絡,亦可能影響經脈運行,若未妥善調治,恐引發化膿、發熱等變症。歷代醫家如《劉涓子鬼遺方》等,皆載有針對金創的止血、生肌、解毒方藥,如黃連膏、生肌散等,強調外治與內調並重。

二、眼科金瘍(金疳)

見於清代黃庭鏡《目經大成》,書中描述:「此癥生於氣輪,狀如金粟,粒數無定,眵淚澀痛。」此處「金瘍」實為「金疳」,屬白睛(氣輪)表層之疾患,因肺經燥熱或火毒上攻所致。臨床表現為眼白處生細小顆粒,色淡黃如粟米,伴隨畏光、流淚、刺痛等症。治法多以清肺瀉火為主,如瀉白散加減,或配合外用眼藥調理。

中醫病機與辨治

  1. 外科金瘍

    • 病機:外傷損絡,氣滯血瘀,熱毒蘊結。
    • 治則:初期宜清熱解毒、活血止血;後期需化腐生肌,如《醫宗金鑑》提倡以「托裡消毒散」防邪內陷。
  2. 眼科金疳

    • 病機:肺火上炎,或肝肺鬱熱,結於氣輪。
    • 治則:清肺平肝、散結退翳,如《審視瑤函》以「桑白皮湯」加減治之。

綜觀之,「金瘍」一詞於中醫體系中涵蓋外傷與眼疾兩類,雖同名而病機迥異,體現中醫「同病異治、異病同治」之辨證思維。歷代醫籍對其論述,亦反映中醫外科與眼科之理論與臨床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