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金天衢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金天衢(生卒年不詳),字希瀛,明代浙江桐鄉人,出身世醫之家,為金少邱之孫。自幼聰穎好學,然十四歲時罹患虛損之症(弱癥),幸得吳門戈蘭亭與武林王紫芝兩位醫家救治而癒。此後師從二人習醫,深研岐黃之術,尤擅治疫病,於萬曆年間(1585-1586年)大疫時活人無數,聲名遠播。

學術背景與臨床特色

金氏承襲家學,兼採戈、王二家之長,其醫理根基於《內經》、《傷寒論》,重視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之旨。明代溫疫學說漸興,金天衢於臨證中結合吳又可《溫疫論》之「戾氣」理論,主張疫病多因「異氣」侵襲,治療上強調「逐邪為第一義」,善用清熱解毒、透達膜原之法,並注重調護脾胃以扶正祛邪。其用藥靈活,對石膏、黃芩、黃連等清熱藥及藿香、佩蘭等化濕藥之配伍尤具心得。

著作與影響

金氏著有《醫學聖階》、《醫辨》二書,惜已亡佚。據史料推測,《醫學聖階》或為闡發醫道階梯之作,可能涉及陰陽五行、臟腑經絡之基礎理論;《醫辨》則應為臨證辨治專書,反映其對傷寒、溫病及雜病之辨證思路。雖著作不存,然其治疫經驗透過門人傳承,對江浙醫家影響頗深。

軼事與評價

萬曆年間大疫流行時,金天衢以「應手即愈」之效聞名,地方曾薦其任太醫院判,然其淡泊仕途,辭而不就。明代醫林重實學,金氏以高壽(八十九歲)終老,體現其「治未病」養生觀與臨證功力。後世視其為明末溫病學先驅之一,其治疫經驗間接豐富了清代溫病學派之發展。

(註:本文結合史料與中醫理論推演,部分內容因文獻散佚而難以詳考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