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金石中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金石中毒
金石中毒為中醫病名,指因長期或過量服用金石類藥物(如硃砂、雄黃、金箔、雲母等礦物藥材)所引發之中毒症狀。此類藥物雖具鎮靜、安神、解毒等功效,但性多燥烈,且含重金屬成分,若未經適當炮製或過量使用,易積蓄體內,損傷臟腑經絡,導致毒性反應。
中醫對金石中毒之認識
- 病因病機
金石之藥性多溫熱峻烈,歸經以心、肝、腎為主。過服則易化火生毒,耗傷陰液,或阻滯氣血運行。其毒邪內蘊,可上擾神明,中傷脾胃,下損腎精,甚則侵襲經絡,導致肢體麻痹或癰瘡潰爛。 -
臨床表現
- 初期:口乾舌燥、煩躁不安、頭暈目赤、皮膚瘙癢或紅疹。
- 中期:腹痛嘔吐、筋肉顫動、肢體麻木,或見齒齦腫痛、出血。
- 重症:神昏譫語、驚厥抽搐,或見尿閉、黃疸,反映肝腎功能受損。
解金石毒之常用藥物
歷代醫籍記載多種解毒方藥,尤以清熱、滋陰、利水、和血為法,如:
- 清熱解毒:甘草、大青葉、綠豆、寒水石。
- 養陰生津:麥門冬、人參、葳蕤、萱草根。
- 利水排毒:冬瓜練、瞿麥、冬葵子、水芹汁。
- 血肉有情之品:牡蠣肉、蚌肉、豬血、羊血,取其「同氣相求」以化解金石之毒。
古籍參考
《本草綱目》卷四列舉解金石毒藥物數十種,強調「金石之毒,得甘寒而解」,如綠豆、黑豆等甘淡滲利之品,可促進毒邪從小便排出;另載動物藥如鰻鱺魚、田螺,具滋陰軟堅之效,適用於熱毒傷陰之證。
中醫辨治思路
金石中毒之治療需辨明毒邪所在層次:
- 上焦熱盛:宜清心瀉火,用黃連、石膏配伍生地。
- 中焦濕阻:需健脾化濕,選白扁豆、茯苓佐以陳皮。
- 下焦陰傷:當滋腎填精,取熟地、龜板滋養下元。
此類病症反映中醫「藥毒同源」之觀念,強調金石類藥物須嚴格遵循配伍與劑量規範,以避免毒性積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