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參發頤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參發頤

參發頤為中醫外科病名,指發生於頤頷部位的癰疽疾病,臨床可分為兩類:

1. 銳毒(頤發)

出自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,又稱「頤發」,屬陽證癰疽。其病位在頤頷之間,多因陽明胃經積熱,或外感風熱邪毒,蘊結於頤部而成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胃經積熱:過食辛辣厚味,胃火熾盛,循經上攻。
  • 外感風熱:風熱之邪侵襲,與內熱相搏,壅滯經絡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局部紅腫熱痛,逐漸腫脹擴大,可伴發熱、口渴、便秘等陽明熱盛之象。
  • 若膿成則按之應指,潰後膿液黃稠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內治:清熱解毒,和營消腫,方用仙方活命飲黃連解毒湯加減。
  • 外治:初起可敷如意金黃散,膿成則切開排膿。

2. 耳後疽

見於《中西合纂外科大全》卷一,屬陰證癰疽,病位在耳後完骨(乳突)處,與少陽膽經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肝膽鬱火:情志不遂,肝鬱化火,循少陽經上灼。
  • 陰虛火旺:腎陰不足,虛火上炎,結於耳後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起腫塊隱痛,皮色不變或暗紅,成膿較緩,潰後膿液清稀,久不收口。
  • 可伴口苦咽乾、頭暈目眩等少陽經症狀。

治療原則

  • 內治:疏肝清熱或滋陰降火,方用柴胡清肝湯知柏地黃丸加減。
  • 外治:陰疽宜溫散,可敷陽和解凝膏,潰後用生肌玉紅膏。

鑒別要點

  • 銳毒屬陽證,發病急,紅腫熱痛明顯,膿成快。
  • 耳後疽屬陰證,病程緩,腫硬隱痛,膿液清稀。

此二證雖同稱「參發頤」,然因經絡、病性不同,治法迥異,臨證須詳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