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金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金傷

金傷,乃指由金屬利器或兵刃所造成之創傷,古代多見於軍陣征戰之中。此病名最早見於《五十二病方》,為其所論「諸傷」之一類。《周禮·天官》稱之為「金瘍」,《神農本草經》則名為「金創」,後世亦有「刃傷」、「金瘡」、「金刃傷」等別稱。

病因與病機

金傷之成因,主要為外力所傷,致使皮肉破損、經脈斷裂,甚則傷及筋骨、臟腑。中醫認為,金刃所傷不僅損及局部氣血運行,更可能因失血過多而導致氣隨血脫,引發全身性虛損。若傷口深重,邪毒易乘虛而入,進一步造成化膿、潰爛等變證。

證候分型

  1. 輕證

    • 僅傷及皮肉,證見局部疼痛、出血,傷口較淺,氣血未受大損,多可自行癒合。
    • 若無感染,外敷止血生肌之藥即可。
  2. 重證

    • 傷口深及筋脈、骨骼,疼痛劇烈,出血不止,血色淡而量多。
    • 若失血過甚,可見面色蒼白、頭暈目眩、脈象芤微,甚則氣虛欲脫,此為危候。
    • 嚴重者,刀刃直入臟腑,導致內傷出血,危及性命。

治療原則

金傷之治,首重止血定痛,繼而修復創傷,調理氣血。具體治法需依傷勢輕重而異:

  1. 輕傷處理

    • 外治為主,以金瘡藥外敷,如《外科正宗》之「桃花散」或「如聖金刀散」,具止血、斂瘡之效。
    • 若傷口潔淨,可簡單包紮,避免邪毒侵入。
  2. 重傷急救

    • 止血:急以壓迫法或藥物外敷止其血,如「三七粉」、「雲南白藥」等。
    • 清創縫合:若傷口深闊,需以針線縫合,並以藥汁清洗,防其化腐。
    • 氣血固脫:若失血過多而現脫象,當急投「獨參湯」或「當歸補血湯」益氣攝血,必要時配合補液輸血。
  3. 筋骨損傷

    • 若骨折筋斷,需依部位施行手法整復,並以夾板固定,內服「續筋接骨」之劑,如「接骨丹」。
  4. 臟腑創傷

    • 若傷及內臟,須辨明所傷何處,急施相應救治。如肺傷氣逆者,可用「涼血止血」之品;肝脾破裂者,當速行外科處理,輔以「活血化瘀」之方。

古籍論述

歷代醫家對金傷論述甚詳,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強調「金瘡雖屬外傷,然失血過多,必致內虛」,故治療需內外兼顧。《本草綱目》亦載多種金瘡用藥,如地榆、白及等,均具良好止血生肌之效。

金傷之證,雖屬外傷,然其變證多端,輕者可自癒,重者需速治,醫者當審證求因,辨明輕重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