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金腮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金腮瘡

病名溯源

金腮瘡為中醫外科病名,首見於宋代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三十二,其後明代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卷三亦有記載。此病名在中醫文獻中主要有兩種解釋:

  1. 腮癰之輕症:指較小型的腮部癰腫,屬陽證瘡瘍範疇。
  2. 頰瘍別稱:即發生於面頰部位的瘡瘍,與現代醫學所稱頰部膿腫或蜂窩組織炎相似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金腮瘡的發病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外感邪毒

風熱邪毒或溫毒侵襲面部經絡,蘊結於腮頰部位,導致氣血壅滯,化熱腐肉成膿。

內傷飲食

過食辛辣炙煿之物,導致脾胃積熱,循經上攻,結於腮頰。

情志失調

肝鬱化火,火毒上炎,燔灼面部肌膚。

正氣虛弱

氣血不足,衛外不固,易受外邪侵襲,或餘毒未清,反覆發作。

臨床表現

初期症狀

  • 腮頰部紅腫熱痛,範圍較小
  • 局部皮膚緊繃光亮
  • 可伴輕度發熱、頭痛

成膿期

  • 腫痛加劇,按之應指
  • 局部皮膚變薄,中央泛白
  • 可伴口乾、便秘、尿黃

潰後期

  • 膿液排出,腫痛減輕
  • 瘡口漸斂,或流膿不止

辨證分型

風熱上攻證

  • 發病急驟,腮部紅腫灼熱
  • 伴惡風發熱,頭痛咽痛
  • 舌紅苔薄黃,脈浮數

脾胃積熱證

  • 腮頰腫痛,口臭便秘
  • 口渴喜冷飲,尿赤
  • 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

肝經火毒證

  • 腮部腫痛連及耳前耳後
  • 煩躁易怒,口苦咽乾
  • 舌紅苔黃,脈弦數

氣虛毒滯證

  • 病程遷延,腫痛不甚
  • 膿液清稀,瘡口難斂
  • 面色少華,乏力
  • 舌淡苔白,脈細弱

治療原則

內治法

  • 清熱解毒:黃連解毒湯、五味消毒飲
  • 疏風清熱:銀翹散加減
  • 瀉火通腑:涼膈散、大承氣湯
  • 疏肝瀉火:龍膽瀉肝湯
  • 托毒排膿:透膿散、托裡消毒散
  • 益氣養血:八珍湯、十全大補湯

外治法

  • 初起:金黃散、玉露散外敷
  • 成膿:切開排膿
  • 潰後:九一丹、生肌玉紅膏

古籍記載

《聖濟總錄》載:「金腮瘡生於頰上,初如米粒,漸大如豆,或如梅李,赤腫疼痛。」

《證治準繩·外科》云:「金腮瘡即頰瘍,發於面頰,由風熱毒氣客於陽明之經,搏於血氣而生。」

相關概念辨析

與痄腮(流行性腮腺炎)區別

金腮瘡多為單側發病,局部紅腫熱痛明顯,可化膿潰破;而痄腮多為雙側發病,腫脹以耳垂為中心,一般不化膿。

與發頤(化膿性腮腺炎)區別

發頤多繼發於傷寒、溫病之後,膿液可從頰黏膜導管口溢出;金腮瘡則多原發於皮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