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金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金鉛

金鉛為中醫古籍所載之特殊名詞,首見於《本草原始》,指女子初潮之月經,亦稱「紅鉛」。古時醫家認為此物具獨特藥用價值,故收錄入藥,然今已廢用。

名詞溯源與中醫理論

  1. 名稱由來

    • 「金」喻其珍貴,如金丹、金液,皆道家與醫家重視之物;「鉛」則屬五行中之金,象徵沉潛收斂之性。古時認為女子初潮為先天精血初現,蘊含元陰之氣,故以「金鉛」稱之。
    • 另與「紅鉛」互通,強調其色赤屬血,與腎精、天癸相關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女子二七而天癸至」之生理描述。
  2. 古籍記載與應用

    • 明代《本草原始》將其歸為「人部」藥物,與童便、紫河車等同類,反映古人「以人補人」之思維。
    • 部分方士或醫家曾用於煉製「接命丹」,主張其可補益真元、延年益壽,然此說法多附會道家養生之術,缺乏實證。
    • 清代後逐漸被質疑,如《本草綱目拾遺》已批判其「穢濁不堪入藥」,遂趨淘汰。
  3. 中醫理論解析

    • 從經絡臟腑論,初潮之血與「衝任二脈」密切相關,乃腎氣充盛、天癸至的標誌。古方取用或基於「同氣相求」之理,欲藉此調治婦科經閉、不孕等症。
    • 然此物本為代謝排出之血,中醫素有「敗血」「瘀血」之辨,現代中醫理論已無支持其藥效之依據。

現代觀點

今中醫臨床與藥典均未沿用金鉛,主因其衛生、倫理問題,且功效缺乏科學驗證。然作為歷史名詞,仍可窺見古代醫家對生殖物質的獨特認知,以及傳統醫學與道家文化之交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