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金破不鳴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金破不鳴

概念溯源

金破不鳴乃中醫病證名,首見於《續名醫類案》卷十八,指因肺氣虛損致聲音嘶啞或失音之病證。此名取象於五行學說,肺屬金,肺氣虛損如金器破損,故不能發聲鳴響。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卷二十八詳述其機理:「聲由氣而發,肺病則氣奪,此氣為聲音之戶也。腎藏精,精化氣,陰虛則無氣,此腎為聲音之根也。」

病因病機

肺氣虛損

肺主氣,司呼吸,為聲音之門戶。肺氣充足則聲音洪亮;若肺氣虛弱,宗氣生成不足,則聲音低微,甚則失音。此即《靈樞·憂恚無言》所云:「人之卒然憂恚而言無音者,何氣使然?岐伯曰: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;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者也。」

腎精虧虛

腎為先天之本,藏精納氣。腎精化生腎氣,通過經脈上達於肺,助肺司呼吸、發聲音。若腎陰虧虛,精不化氣,則肺失濡養,聲音之根不固,致金破不鳴。《雜病源流犀燭》云:「腎為聲音之根,肺為聲音之戶,虛損勞瘵,精血枯涸,則聲啞。」

久病及腎

慢性肺疾日久,肺氣耗傷,子病及母,導致腎氣亦虛,形成肺腎兩虛之證。此類患者多見聲音嘶啞日久不愈,伴氣短喘促、腰膝酸軟等症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為聲音嘶啞或完全失音,其特點為:

  • 聲音低沉無力,說話易疲勞
  • 晨起症狀較輕,勞累後加重
  • 多伴有氣短、自汗、易感冒等肺氣虛症狀
  • 或見腰膝酸軟、耳鳴、潮熱盜汗等腎虛症狀
  • 舌淡或紅,苔少,脈細弱或細數

辨證分型

肺氣虛型

  • 主症:聲音嘶啞,氣短乏力
  • 兼症:自汗惡風,易感外邪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,脈虛弱
  • 病機:肺氣不足,聲戶不固

肺腎陰虛型

  • 主症:聲音嘶啞日久,咽喉乾燥
  • 兼症:腰膝酸軟,五心煩熱
  • 舌脈:舌紅少苔,脈細數
  • 病機:肺腎陰虧,虛火上炎

肺腎氣虛型

  • 主症:聲音低微,動則氣促
  • 兼症:形寒肢冷,夜尿頻多
  • 舌脈:舌淡胖,脈沉弱
  • 病機:肺腎氣虛,溫煦無力

治療原則

補益肺腎

本病以虛為主,治當補虛為要。根據不同證型,分別採用補肺氣、滋腎陰、溫腎陽等法,常用方劑包括:

  1. 生脈散加減(《醫學啟源》)
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
    • 適用:肺氣陰兩虛型
    • 加減:可加黃耆、白朮增強補氣;沙參、玉竹滋陰潤肺
  2. 左歸飲(《景嶽全書》)

    • 組成:熟地、山藥、枸杞、山茱萸、川牛膝、菟絲子、鹿角膠、龜板膠
    • 適用:腎陰虧虛型
    • 加減:可加麥冬、玄參潤肺利咽
  3. 補肺阿膠湯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

    • 組成:阿膠、牛蒡子、甘草、馬兜鈴、杏仁、糯米
    • 適用:肺虛兼有陰傷燥熱

標本兼治

在補益肺腎的基礎上,可適當配伍利咽開音之品,如:

  • 木蝴蝶:清肺利咽,疏肝和胃
  • 訶子:斂肺下氣,利咽開音
  • 蟬蜕:疏散風熱,利咽開音

相關概念辨析

與「久瘖」關係

部分醫籍將金破不鳴等同於「久瘖」,如《類證治裁》云:「久瘖者,金破不鳴也。」然細究之,久瘖強調病程長久,金破不鳴則側重病機為肺腎虛損,二者角度不同而常有交集。

與「暴瘖」區別

暴瘖多因外感風寒或風熱,邪客喉嚨,肺氣失宣所致,屬實證,起病急驟;金破不鳴則屬虛證,起病緩慢,病程較長。《醫宗金鑒》明確指出:「有聲無聲分虛實,金破無聲金實鳴。」

古代醫案舉隅

《續名醫類案》載一病案:「一婦人久病失音,諸醫以風治不效。汪石山診之,脈細弱,曰:此肺腎氣虛,金破不鳴也。投以補中益氣湯加麥冬、五味子,漸愈。」此案體現了金破不鳴的辨證要點與治療思路。

現代研究進展

當代中醫喉科學將金破不鳴歸屬於「慢性喉瘖」範疇,認為其病理基礎包括:

  • 聲帶肌張力減退
  • 喉黏膜血液循環障礙
  • 神經調節功能失調

實驗研究表明,補益肺腎中藥可改善喉部微循環,增強聲帶肌力,調節神經內分泌功能,從而恢復嗓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