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金孔賢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金孔賢,字希範,明代義烏(今屬浙江)人,為中醫史上重要醫家之一。其生平雖詳盡記載有限,然據現存文獻可知,金氏精研經絡理論與臨證心法,著有《經絡發明》與《丹山心術》二書,惜皆散佚未傳後世,僅能從其他醫籍引述窺其學術一斑。
學術背景與著作
金孔賢所處之明代,正值中醫理論系統化之關鍵時期,經絡學說與針灸療法尤受重視。其《經絡發明》一書,顧名思義,當以闡釋經絡循行、氣血輸布為核心,或結合臨證經驗,補充前人未發之微旨。明代醫家多重視經絡與臟腑之關聯,金氏可能承襲《內經》、《難經》之基礎,進一步探討經脈病候與針刺調氣之法。
另著《丹山心術》,書名「心術」二字,或暗示其內容涉及醫家臨證思辨之術,可能融攝內科雜病診療心訣,或參合丹道養生理論。明代醫籍常兼涉道家思想,若以「丹山」為喻,恐與丹田內養、氣血調攝之說相關,反映當時醫道交融之學風。
理論特色與影響
- 經絡理論之發揮
金氏若專注經絡研究,可能強調「經脈-氣血-病機」之動態關係。明代醫家如李時珍《奇經八脈考》即系統整理奇經八脈,金孔賢或亦針對十二正經、絡脈之別絡、孫絡提出新解,尤其重視經氣「虛實」與針刺補瀉之關聯。 - 臨證心法之整合
《丹山心術》若屬醫案彙編或診治綱要,可能反映其辨證思路,如結合脈診與經絡辨證,或以五行生剋解釋臟腑傳變。明代溫補學派興起,金氏或受張景岳等影響,注重扶陽固本,然因原書失傳,僅能推測。 - 針藥並用之實踐
明代醫家多兼通方藥與針灸,金孔賢可能主張「針導其氣,藥調其血」,針對痺證、痿證等氣血壅滯之病,綜合運用刺絡放血與湯液調理,此與楊繼洲《針灸大成》之學術取向或有相通。
歷史評價
金氏著作雖佚,然其名見載於地方志與醫史文獻,足證其於當時醫界有一定影響力。義烏地處浙中,明代江浙醫家輩出,若王肯堂、戴思恭等皆為代表,金孔賢之學術或與地域醫學交流相關,惜未如上述大家廣為人知。後世研究明代針灸學派或經絡理論演變時,金氏之佚著內容仍具鉤沉價值。
綜觀之,金孔賢之醫學成就,體現明代中醫對經絡理論與臨證技術之深化,其佚著之名亦反映當時醫家對「發明」(闡發彰明)經典與「心術」(臨證心法)並重之學術風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