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金津、玉液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金津玉液
金津與玉液為中醫經外奇穴之名,出自《千金要方》,後由《針灸大全》明確列為經外穴。此二穴位於口腔內舌下繫帶兩側之靜脈處,左側稱「金津」,右側稱「玉液」。其命名蘊含中醫對津液與氣血之重視,金喻其珍貴,玉言其滋潤,反映此二穴與人體水液代謝及氣血運行密切相關。
定位與取穴
金津玉液位於舌下繫帶兩旁之靜脈上,捲舌可見明顯絡脈浮現。左為金津,右為玉液,屬局部刺絡常用穴位。
主治功能
- 清熱解毒:
主治舌體腫脹(如「重舌」)、口瘡、喉痺等熱毒上攻之症。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刺此穴出血可緩解「舌卒腫,滿口溢出」之急症,通利氣機。 - 調和津液:
與消渴(糖尿病類病症)相關,中醫認為此穴能調節津液輸布,改善口乾、多飲等陰虛內熱之象。 - 通絡開竅:
用於失語或言語不利,透過刺絡活血,疏通舌絡,促進語言功能。 - 脾胃調理:
對嘔吐、腹瀉等脾胃失和症狀具輔助作用,因舌下絡脈與脾胃經氣相連,刺之可調和中焦。
操作與應用
臨床多以三棱針快速點刺出血,量少而疾出,適用於實熱證或氣血壅滯之急症。此手法屬「刺絡瀉血」範疇,能泄熱祛瘀,然須辨證施治。
理論基礎
中醫認為,舌為心之苗,又為脾之外候,而金津玉液所處之舌下絡脈,乃腎經上絡於舌之通路(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腎經「循喉嚨,挾舌本」),故刺激此穴可調節心、脾、腎三臟功能,尤其對熱邪上擾或津液失調之證尤具意義。
此二穴之應用,體現中醫「上病下取,局部通絡」之治療思維,結合經絡學說與氣血理論,成為針灸治療口腔、咽喉疾患之要穴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