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金寒水冷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金寒水冷
病證名,屬中醫臟腑辨證範疇,指肺腎兩臟虛寒所致的病理狀態。肺屬金,腎屬水,五行之中金能生水,故肺腎為母子關係,生理上相互資生,病理上亦相互影響。若肺腎陽氣虛衰,陰寒內盛,則形成「金寒水冷」之證,臨床多見於慢性咳嗽、哮喘、虛喘及水腫等病症。
病因病機
此證多因久病耗傷肺腎陽氣,或素體陽虛,復感寒邪,導致肺失宣降、腎不納氣。肺為水之上源,主通調水道;腎為水之下源,主蒸化水液。若肺腎陽虛,水液代謝失常,則痰飲內停,甚則水濕泛溢肌膚。
臨床表現
- 肺寒證候:咳嗽頻作,痰色稀白或呈泡沫狀,遇寒加重,氣短喘促,胸悶。
- 腎寒證候:畏寒肢冷,腰膝痠冷,夜尿頻多,或肢體浮腫(以下肢為甚)。
- 舌脈特徵:舌質淡胖,苔白滑,脈沉遲或細弱,尺脈尤甚。
治法與方藥
治宜溫補肺腎、散寒化飲,佐以納氣平喘。
- 主方:蘇子降氣湯加減,方中紫蘇子、半夏降氣化痰,肉桂、當歸溫腎散寒,前胡、厚朴宣肺寬胸。若腎虛甚者,可加附子、補骨脂以增強溫腎之力;水腫明顯者,加茯苓、澤瀉利水滲濕。
- 配伍思路:肺腎同治,重在溫陽,兼顧化痰利水,以恢復金水相生的生理關係。
證候鑑別
- 與「痰濕阻肺」區別:後者以痰多黏稠、苔膩為主,無明顯腎陽虛表現。
- 與「腎陽虛水泛」區別:後者水腫嚴重,多伴心悸、喘咳不得臥,病位偏重於腎。
理論延伸
此證體現中醫「母子同病」的傳變規律,肺病及腎時,需兼顧補腎以固其本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亦指出:「肺腎虛寒,喘咳痰稀,非溫不化。」臨床常見於慢性阻塞性肺病(COPD)、肺心病等屬陽虛寒凝者,治療時需注重長期溫養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