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金瘡腫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金瘡腫科

金瘡腫科為中醫古代專門診治戰傷與外傷之科目,其名隨朝代更迭而異。周代稱「金瘍」,隸屬瘍醫科範疇;宋代歸為「金鏃兼書禁科」;元代始定名「金瘡腫科」;至明代則簡化為「金鏃科」。此科以兵器創傷為主要治療對象,如箭矢、刀劍所傷,故歷代多以「金瘡」或「金鏃」稱之,屬中醫外科十三科之一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金瘡腫科疾患多因「金刃所傷」,導致經絡受損、氣血瘀滯,甚則染毒化膿。其病機關鍵在於「外傷形體,內動氣血」,故治療首重活血化瘀、解毒生肌。元代《世醫得效方》載:「金瘡出血,不可驟用寒涼,恐血遇冷則凝,反致潰爛」,強調調和氣血為要。

診治特色

  1. 辨傷分治
    依創傷深淺、部位及是否染毒,分為「開放瘡」與「閉合傷」。開放者需清創排毒,常用如「玉真散」外敷;閉合傷則內服「復元活血湯」以散瘀。
  2. 用藥特點

    • 止血:選用蒲黃、三七等,合「酸收」之理。
    • 解毒:如金銀花、黃連,防「瘡毒內陷」。
    • 生肌:象皮、血竭為傳統生肌散主藥,助創口癒合。
  3. 手術療法
    元代已發展箭鏃取出術,並以燒烙法止血,見《永類鈐方》所載:「金瘡腸出,以桑皮線縫合,外敷藥餌」。

歷史沿革

此科興盛於戰亂頻仍之世,如南北朝《劉涓子鬼遺方》專論刀箭傷治,宋代《太平聖惠方》更列金鏃專篇。至明清,隨火器普及,治法漸融溫病學說,如以「清營湯」治火器傷後熱毒證,顯中醫因時變通之智。

金瘡腫科雖今已不列獨立科目,然其理法仍存於中醫外科與骨傷科中,為傳統戰傷醫學之重要遺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