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金瘡中風痙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金瘡中風痙

概念與定義

金瘡中風痙,又稱金瘡痙,是中醫學中一種因外傷後感染風毒邪氣所致的危重病證。此病名首見於隋代巢元方所著《諸病源候論》,其特徵為外傷後出現肌肉強直性痙攣、角弓反張等症狀,與現代醫學所稱之破傷風相類似。

病因病機

主要病因

  1. 金瘡傷口:指由金屬利器造成的創傷,傷口深窄,易形成缺氧環境
  2. 風毒入侵:傷口未妥善處理,風邪毒氣乘虛而入
  3. 正氣虛弱:患者氣血不足,營衛失調,抗邪能力低下

病機演變

根據《諸病源候論》所述,此病機轉主要經歷以下階段:

  • 血脈虛竭:金瘡導致氣血耗傷,經脈受損
  • 飲食未復:氣血生化之源不足,正氣未復
  • 榮衛傷穿:衛外功能失調,腠理不固
  • 風邪內侵:風毒之邪乘虛深入經絡臟腑
  • 五臟受寒:寒性收引,引動肝風內動

臨床表現

典型症狀

  • 口急背直:牙關緊閉,背部肌肉強直
  • 搖頭馬鳴:頸項強直,伴隨特殊聲響
  • 腰為反折:角弓反張,身體向後彎曲如弓
  • 氣息如絕:呼吸困難,氣息微弱
  • 汗出如雨:大汗淋漓,陰液外泄

病程發展

初期可見傷口周圍肌肉拘急,漸次發展為全身性痙攣,發作時症狀劇烈,間歇期肌肉仍保持一定緊張度。若不及時治療,可因呼吸肌痙攣或全身衰竭而亡。

證候分類

根據中醫理論,金瘡中風痙可進一步分為以下證型:

風毒在表證

  • 輕度牙關緊閉
  • 局部肌肉強直
  • 輕度發熱惡寒
  • 舌淡紅,苔薄白
  • 脈浮數

風毒入裡證

  • 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
  • 角弓反張明顯
  • 高熱煩躁
  • 舌紅絳,苔黃燥
  • 脈弦數

氣陰兩虛證

  • 痙攣間歇期
  • 氣短乏力
  • 口乾舌燥
  • 舌紅少津
  • 脈細弱

治療原則

基本治則

  • 熄風解痙:平肝熄風,緩解肌肉痙攣
  • 解毒鎮驚:清解深入經絡之風毒
  • 調和營衛:恢復衛外功能,固表祛邪
  • 益氣養血:扶助正氣,促進傷口癒合

分期論治

  1. 初期:以祛風解毒為主,兼以和營
  2. 發作期:急則治標,重在熄風鎮痙
  3. 恢復期:調補氣血,扶正固本

歷史淵源

金瘡中風痙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《黃帝內經》,其中《靈樞·經脈》篇已有類似症狀描述。至隋代,《諸病源候論》首次系統論述此病,明確其與外傷的因果關係。唐代《千金要方》進一步豐富了治療方法,提出多種外用藥與內服方劑。明清時期,醫家對本病的認識更趨完善,治療手段也更加多樣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