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金篦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金篦

金篦,又稱金針,為中醫眼科傳統手術器械之一,主要用於治療圓翳內障(即白內障)。其名源自「篦」字,本指細密的梳具,此處喻指器械之精巧鋒利,能如梳理般精準劃開翳障。

歷史淵源

金篦術最早見載於唐代《外臺秘要》,書中卷二十一記載:「宜金篦決,一針之後,豁若開雲而見日。」描述以金篦刺破翳膜後,患者視力頓開,如雲散見日。此術屬「針撥內障」之法,為古代中醫治療白內障的重要技術,後世醫家如《銀海精微》《目經大成》等亦承其法,並發展出「金針開障」等術式。

器械特點與操作

  1. 形制:金篦多以金屬(如金、銅)製成,針體細長,尖端鋒利,便於穿刺混濁之晶狀體(古稱「黃精」)。
  2. 術理:依中醫理論,白內障多因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能上榮於目,或風熱痰濕壅滯所致。金篦術通過物理穿刺,撥離或下沉已混濁之晶狀體,使光線復能透入眼底,改善視力。
  3. 操作要領:需精準定位「黃仁」(虹膜)與「神膏」(玻璃體)之間隙,避開血絡,手法講究「輕、緩、穩」,以減損傷。

與其他療法的區別

  • 藥物治療:古代亦有用空青散磁朱丸等內服方嘗試化翳,但對成熟內障效果有限。
  • 現代手術:今以超聲乳化術取代傳統金篦,然其原理仍受古法啟發,均以移除混濁晶狀體為核心。

金篦術體現中醫「外治法」與「器械應用」的結合,雖因時代演進逐漸改良,其於中醫眼科的歷史地位與技術智慧,仍具重要研究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