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巾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巾針

巾針為中醫針灸器具之一,其前身可追溯至古代縫紉用針,後經改良而應用於醫療。此針最早記載於《靈樞·九針論》,為古代九針之一,後於《針灸甲乙經》中明確以「巾針」稱之,屬中醫針具發展之重要代表。

源流與形制

巾針形制細長,針身較毫針略粗,針尖圓利,適於淺刺。古時以金屬鍛造,其設計兼顧實用與治療需求,既保留縫紉針的細巧,又針對醫療用途調整鋒利度與韌性。《靈樞》述其「頭大末銳」,用於瀉血、排膿或點刺特定腧穴,尤擅處理表淺病邪。

中醫理論與應用

巾針之運用契合「通其經脈,調其血氣」的治療原則。其特點在於:

  1. 淺刺瀉邪:適用於邪在皮部或絡脈之證,如風熱表證或局部瘀滯,透過淺刺引邪外出。
  2. 調和營衛:配合「刺營無傷衛,刺衛無傷營」之理,巾針可調節淺層氣血運行,改善營衛失和所致之寒熱、汗出異常。
  3. 特殊技法:古法常用於「贊刺」(多針淺刺)或「絡刺」(刺絡放血),針對癰腫、丹毒等實熱證。

與其他針具之異同

相較於毫針之深刺調經、長針之透刺關節,巾針專注淺層病變,與鑱針同屬淺刺工具,然鑱針主劃破瀉血,巾針則兼顧刺激與排邪。後世發展之皮膚針(梅花針)亦受其啟發,強化淺表刺激之效。

巾針雖非現代針灸主流,然其歷史地位與理論價值仍為中醫針具演進之關鍵,體現古人「因證制器」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