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藉喻義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藉喻義」之探討
「藉喻義」為中醫理論中常見之表述手法,即以自然現象、社會倫常或器物功能為喻,闡釋人體生理病理之機轉。此種思維模式源於《內經》「天人相應」之哲學基礎,歷代醫家承襲發展,遂形成中醫獨特之語言系統與認知架構。
一、典籍中之藉喻範例
唐代佚名醫家所著《瘡腫論》(已佚)雖未傳世,然據史志記載,其論述瘡瘍腫毒時,嘗以「城郭壅塞」比喻氣血瘀滯之病機,以「薪火沸騰」形容熱毒熾盛之病勢。此類取象比類之法,正屬藉喻義之典型應用。他如《醫宗金鑒》以「風木搖動」喻肝風內動,《傷寒論》以「陽明燥金」釋腸胃實熱,皆顯此特質。
二、生理病理之喻象系統
- 五行喻象:以木火土金水特性對應五臟功能。如肝屬木,「木曰曲直」喻其疏泄調達之性;心屬火,「火曰炎上」喻其溫煦推動之功。
- 官職喻象:《內經》稱心為「君主之官」,肺為「相傅之官」,以朝廷職司比喻臟腑協調關係。
- 軍事喻象:藥方配伍稱「君臣佐使」,如《神農本草經》以「主病之為君」喻方中主藥,猶帥領三軍。
三、診療術語之隱喻特質
脈診所謂「如循刀刃」(肝病真臟脈)、「如羹上肥」(陽氣衰微),皆藉物態描摹指下感覺。治療原則如「提壺揭蓋」(宣肺利水)、「釜底抽薪」(瀉火存陰),更將治法轉化為生活意象。
四、理論深化與文化根柢
此種表述非僅修辭之需,實反映中醫認知世界之方式。如「命門火衰」之說,以燈火喻腎陽,既涵攝溫煦功能,亦暗示「火微則晦」之病理轉歸。金元醫家李東垣創「陰火」概念時,特以「地火潛行」為喻,區別於外感陽熱,足見藉喻義對理論建構之重要性。
五、歷代醫家之拓展
清人汪昂《本草備要》論藥性,謂「茯苓如紳士,淡滲而不傷正」,喻其平和之性;徐靈胎《醫學源流論》以「溝渠疏浚」比擬三焦氣化,皆承古說而創新喻。唐代《瘡腫論》雖軼,然觀同時期《外臺秘要》所引,可知瘍科論治尤重「毒邪壅聚如蟻附膻」等象喻,此或反映當時醫家對形質病變之直觀表述。
此類藉喻非徒為文采,實乃中醫「觀物取象」思維之具體展現,使抽象醫理得藉具體物象傳達,亦為傳統醫學教育中「誨人以喻」之實踐基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