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疥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疥瘡,古稱「疥癩」、「疥瘙」,為一種傳染性極強之皮膚疾患。其名早載於《山海經》及《管子》等先秦典籍,《管子·地員篇》更明言:「其泉皘,其人堅勁,寡有疥騷」,足見古人已察其與環境之關聯。
病機溯源
中醫認為此疾多因風、濕、熱三邪搏結肌膚,兼感蟲毒所致。晉代《肘後備急方》首載「疥蟲」之實,以針挑獲「蠹子」為證;至《諸病源候論》更詳述其蟲「狀如水內(疒咼)蟲」,並分列多種疥瘡類型,指出「細蟲甚難見」而潛藏皮內作祟。其傳染途徑,除直接接觸外,亦可通过衣物被褥間接染之。
證候特徵
好發於指縫、腕屈、腋下、臍周、股內等皺褶處,初起為粟米狀淡紅丘疹或水皰,其下可見灰白隧道蜿蜒如線。夜間癢劇,蓋因蟲體夜間活動頻繁,加之衛氣夜行於內,肌表氣血壅滯更甚。若搔抓破潰,則流黃水、結血痂,甚則化膿成「膿疥」。
外治大法
歷代醫家尤重外治法:
- 滌濯除蟲:先以花椒、苦參、地膚子煎湯熏洗,開腠理而殺蟲止癢。
- 膏塗丹敷:
- 《醫宗金鑒》蛇床子散(蛇床子、硫黃、輕粉)研末調敷
- 傳統「硫黃軟膏」自頸至足遍塗,連用三日,更衣燙洗
- 民間驗方「臭靈丹」取毛茛科植物搗敷,以其辛烈毒性迫蟲外出
內治輔佐
雖以外治為主,然熱毒熾盛者,可輔以消風散(《外科正宗》)清熱除濕;若日久血虛風燥,當用當歸飲子養血潤膚。
此疾於二十世紀前葉尚屬常見,後因衛生條件改善及硫黃製劑普及,已漸稀少。然中醫對其蟲毒致病之認識,較西方醫學發現疥蟎早逾千年,足見古人觀察之精微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