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蔡謨>的簡介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蔡謨(281-356年),字道明,陳留考城(今屬江西)人,東晉時期著名官吏兼醫家。歷任義興太守、太常、司空、揚州刺史等職,政務之餘潛心醫術,尤精經方與本草之學,為士人習醫之典範。

醫術背景與學術特點

蔡謨所處的東晉時期,醫學承襲漢魏傳統,重視《傷寒雜病論》與《神農本草經》之應用。其「篤好醫術」反映當時士人「儒醫兼通」之風尚,尤以「經方」為研習核心。經方體系強調方證對應,以張仲景學說為本,蔡謨熟稔此道,顯示其臨床注重辨證施治,善用成方加減。

本草學造詣

史載其「熟諳本草」,推測其對《神農本草經》及當時流傳之《吳普本草》《李當之藥錄》等皆有涉獵。東晉時期藥物學已發展出「君臣佐使」配伍理論,蔡謨於此基礎上,可能進一步探究藥性升降浮沉與地域產效關係,尤其江南藥用資源之應用。

歷史定位與影響

蔡謨雖無醫學專著傳世,然其以顯宦身份研醫,反映魏晉南北朝時期「門閥醫家」現象——士族階層通過掌握醫術強化社會影響力。其醫學實踐亦可能融入當時道教養生思潮,結合導引、服食等法,體現「醫道互通」之時代特色。

與同期醫家之比較

相較於葛洪《肘後備急方》重視簡便驗廉,或陶弘景系統整理本草,蔡謨更代表官僚體系中「以醫養仕」之傳統,其學術傾向或近於皇甫謐《針灸甲乙經》之經典研究,強調理論與臨床並重。

綜觀其生平,蔡謨不僅為東晉政治人物,更是中醫經方與本草學傳承之重要參與者,其醫事活動展現了魏晉醫學「士人化」之鮮明特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