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戒怒歌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《戒怒歌》與中醫情志養生探微
《戒怒歌》出自明代醫家胡文煥所輯《類修要訣》,以淺白歌訣闡發中醫「怒傷肝」之理,並援引史事為鑒,警示世人調暢情志之要。此歌融匯中醫臟象學說與養生智慧,以下分述其理論內涵。
一、怒氣之生理病機
中醫認為,「怒」為七情之一,其氣機變化與肝臟密切相關。《素問・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怒傷肝」,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。怒則氣上,血隨氣逆,故歌中描述「擎拳嚼齒怒雙眸」,正是肝陽暴亢、氣血上沖之象。長期忿怒可使肝失疏泄,進一步導致:
- 肝膽同病:肝與膽相表裡,怒氣鬱結易致膽汁疏泄失常,出現口苦、脅痛等症。
- 氣滯血瘀:肝鬱日久化火,灼傷陰血,或氣機不暢而成瘀,此即「血衰生百病」之機轉。
- 母病及子:肝木亢盛反侮肺金,臨床常見暴怒後咳嗽、胸悶等肺系症狀。
二、怒傷肝的病理演變
歌中「耳欲聾,又傷眼」一語,直指肝經循行與官竅之聯屬。足厥陰肝經「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」,故肝火上炎可致目赤腫痛、耳鳴暴聾;若肝血不足,則見視物昏花。此外,肝為「罷極之本」,過怒耗傷肝氣,可引發肢體倦怠、筋脈拘急,甚則「暗傷性命」如中風厥逆。
三、歷史案例與情志致病
《戒怒歌》舉楚霸王項羽、周公瑾(周瑜)為例,暗合《黃帝內經》「暴怒傷陰,暴喜傷陽」之論。二人皆因情緒過激致氣機逆亂:
- 項羽烏江自刎:鬱怒難舒,肝氣橫逆犯胃,終至氣血崩決。
- 周瑜「一氣殞天年」:長期憂忿交加,心肝火旺,耗竭真陰,符合《靈樞》「憂恐忿怒傷氣」之述。
四、戒怒的養生旨要
歌訣提倡「鬧中取靜」,呼應中醫「恬惔虛無」的調神原則。《養性延命錄》強調「和喜怒以安神氣」,具體可從肝論治:
- 疏肝理氣:常按太衝、行間等肝經穴位,或習練八段錦「攢拳怒目增氣力」一式,以宣洩鬱怒。
- 滋水涵木:肝腎同源,靜坐存想「噓」字訣可導引虛火下行,契合《千金要方》「春噓明目木扶肝」之法。
此歌將中醫臟腑理論與情志調攝化為韻文,不僅是養生箴言,更體現「治未病」思想——防範情志過極所致「未病之病」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