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解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解營
解營為中醫古籍中記載之人體部位名,指骨縫間深處,屬經絡氣血輸注之要地。此詞首見於《素問·骨空論》:「鼠痿寒熱,還刺寒府,寒府在附膝外解營。」唐代王冰註解:「解,謂骨解;營,謂深刺而必中其營也。」意指「解」為骨節分解之處,「營」則強調針刺需深入至氣血所聚之核心。
從中醫理論析之,「解營」與經筋、骨空概念相關。經筋主束骨利機關,而骨空為氣血滲灌之孔隙,故解營當屬經筋與骨空交會之深層隙縫。其位置在「附膝外」,即膝關節外側鄰近骨縫處,此處為足少陽膽經所過,與寒府(寒邪聚集之所)相應,故《素問》載其主治鼠痿寒熱之證。
針刺解營時,需依得氣為度,深刺至「營分」,即《內經》所言「刺營無傷衛,刺衛無傷營」之理。此術式要求精準掌握解剖層次,以通調局部氣血,散寒瀉熱。後世醫家亦將此概念延伸,視解營為經氣深聚之象,凡骨縫間氣血壅滯或邪客深伏者,皆可參酌此刺法。
此外,解營之論與五體(皮、脈、肉、筋、骨)中的「骨」與「筋」密切相關。骨為腎所主,筋為肝所主,故膝外解營病變或與肝腎二臟功能失調相涉,臨床可結合調補肝腎之法。此部位之刺灸,亦反映中醫以痛為輸與循經取穴之結合,凸顯古人在解剖與功能上的細微觀察。
綜言之,解營作為古典針灸理論中的特殊部位,體現中醫對人體深層結構與氣血運行關係的重視,其理論基礎融合經絡學說、臟象理論及刺法技巧,為後世研究骨空與經筋病候提供重要參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