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解剖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中醫解剖概念探微

解剖一詞在中醫學中的淵源

解剖一詞在中醫學典籍中早有記載,《靈樞·經水》云:「若夫八尺之士,皮肉在此,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,其死可解剖而視之。」此處所言「解剖」,即指以器械剖割屍體以觀察人體內在結構之方法。中醫學對人體結構的認識,既有通過解剖實察所得,亦包含經絡氣血運行等獨特理論體系。

中醫解剖觀的特質

中醫學之解剖觀念與現代西醫解剖學有所不同,其特點在於:

形神一體觀

中醫解剖不僅關注形體結構,更重視形體與神氣的統一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形與神俱」,認為人體結構與功能活動密不可分。

官竅相應論

中醫將五官九竅與五臟六腑相對應,如「肝開竅於目」、「腎開竅於耳」等,形成獨特的解剖生理聯繫理論。

經絡系統觀

除可見的形體結構外,中醫特別重視經絡系統的解剖概念。十二經脈、奇經八脈等雖非實質器官,卻被視為人體重要結構組成部分。

古代中醫解剖實踐

歷代醫家對解剖學均有探索:

  • 《難經》記載了消化道長度測量數據
  • 宋代《歐希範五臟圖》繪製了較為精確的臟腑圖形
  • 明代王清任著《醫林改錯》,通過實地觀察糾正前人解剖謬誤

中醫解剖名物考

中醫學對人體結構的命名具有獨特的文化內涵:

  • 五臟: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,不僅指實質器官,更包含其功能系統
  • 六腑:膽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膀胱、三焦,主司傳化之職
  • 奇恆之腑:腦、髓、骨、脈、膽、女子胞,形態似腑而功能類臟
  • 四海:髓海、血海、氣海、水穀之海,為精氣匯聚之處

解剖與藏象學說的關係

中醫解剖知識為藏象學說奠定了形質基礎,但藏象理論更進一步:

  • 心主血脈,其華在面
  • 肺主氣司呼吸,外合皮毛
  • 脾主運化,統攝血液
  • 肝主疏泄,藏血舍魂
  • 腎主水藏精,納氣生髓

此種功能系統的劃分,超越了單純的形態解剖,體現了中醫整體觀的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