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解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解脈
解脈為中醫經絡理論中的特定概念,主要與足太陽膀胱經相關,其名稱蘊含「分散」或「關節」之意。此脈散佈於膕窩部位的血絡,臨床上與腰痛等症狀密切相關,並可透過刺絡放血進行治療。
解脈的經絡定位
解脈屬於足太陽膀胱經的分支,具體分佈於膝膕區域,主要涉及兩個關鍵部位:
- 郤外廉之橫脈(浮郤、委陽部):
位於膝後外側,筋肉分間,此處血絡浮現,為解脈的表現之一。《素問·刺腰痛論》提及,此處血絡異常可導致腰痛,並牽引肩部,伴隨視物昏花(「目(目巟)(目巟)然」)及小便失禁(「時遺溲」)。 - 郤中結絡(委中部):
即膕窩中央,此處血絡若結聚如黍米大小,則可能引發腰痛如帶狀緊束,或腰部如折斷般劇痛,並伴隨恐懼情緒(「善恐」)。
解脈與腰痛的病理關係
解脈功能失調時,其血絡瘀滯或氣血運行不暢,可反映為以下症狀:
- 氣血瘀阻:血絡鬱滯,導致腰痛牽引他處,如肩背或下肢。
- 經氣逆亂:影響膀胱經氣機,出現小便異常或視覺模糊。
- 腎府失養:足太陽膀胱經與腎相表裏,解脈瘀血可能間接影響腎氣,引發腰脊不利或善恐。
解脈的刺絡療法
針對解脈異常的治療,以刺絡放血為主,其操作要點如下:
-
浮郤、委陽部刺法:
- 定位:膝後外側筋肉分間,血絡顯露處。
- 刺法:以鋒針淺刺橫脈,出血後觀察血色變化,待血色由暗轉紅即止(「血變而止」)。
-
委中部刺法:
- 定位:膕窩中央結絡處,觸之如黍米大小。
- 刺法:刺破結絡,瘀血初出呈黑色(「血射以黑」),待轉為赤色後停針(「見赤血而已」)。
此療法旨在疏通瘀滯,調和足太陽經氣,從而緩解腰痛及相關兼症。
解脈的理論延伸
解脈的概念不僅限於局部血絡,亦體現中醫「經絡-氣血-臟腑」的整體觀:
- 與關節的關聯:「解」字含關節之意,解脈異常可能影響膝膕活動,進一步牽連腰脊。
- 與膀胱經的聯繫:足太陽經主一身之表,解脈瘀滯可反映外邪侵襲或內傷氣血失調。
透過解脈的診察與治療,可進一步理解中醫對經絡氣血動態變化的重視,以及刺絡法的臨床應用原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